|
一字千金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戰國時候,陽瞿有個大商人—呂不韋。那時秦王的兒子子楚在趙國做人質,很困苦。呂不韋時常給予周濟,並且幫他想辦法逃回秦國。後來子楚即位,就是莊襄王。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救助之恩,就派他做丞相,還封他為文信侯。呂不韋曾經納一妓,有了身孕後,把她獻給子楚,生了個兒子名叫政,政後來即位,就是暴虐無道的秦始皇。呂不韋因為和太后私通後來畏罪自殺了。
當呂不韋做丞相的時候,因為看到當時盛行養士之風,如齊國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等,門下食客多至三千人。秦國已很強大,自已又權傾當朝,怎可不如人家。於是,他也以優厚的待遇,招集了三千食客。
當時,人材很多,學術思想很發達,諸子百家都著書立論,因此名滿天下。呂不韋也想藉此揚名,但他是個商人出身,並沒有什麼學問,怎樣可以著書立論呢?於是他就想到利用那一大批在他家裡吃了飯沒有事做的食客們。叫他們各展所長,收集材料,從事編寫。結果編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傳記等。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計二十六卷,書名叫做「呂氏春秋」,又叫「呂覽」,作者的名字,當然寫上呂不韋。
對於這部集三千人才撰成的巨著,呂不韋自然非常得意。書成之後,便把它放在秦國都城咸陽的城門口,同時懸賞千金,邀請各國諸侯、謀士、學者來閱覽。如果閱後發現書中某處可以改動一個字的,無論是誰,就可以得到千金重賞。這樣,好像呂不韋是誠意地重視別說的意見而願意接受刪改的,實際上,他不過藉此炫耀而已。以當時呂不韋的權勢,即使有人看出錯誤,也不願意貪得千金而自找麻煩的。因此,「呂氏春秋」也就始終沒有改動一個字。
於是,「呂氏春秋」這部巨蓋和「一字千金」這一豪舉,就使呂不韋的名聲傳遍天下了。
後人也就把文字貴重的稱作「一字千金」了。
|
稱文字十分之貴重。見「史記」「呂不韋傳」。
|
|
|
|
|
|
|
一敗塗地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漢高祖劉邦,沛豊邑人。據說他的母親劉媼(ㄠˇ)有一次外出,在一個大澤邊休息,打起瞌睡來,夢中遇到一個神。當時雷電交作,天色昏暗,將下大雨。劉邦的父親出去找,遠遠的看到她上面有一條絞龍。後來劉媼就懷了孕,生下了劉邦。
劉邦生得相貌不凡,個性豁達大度,仁愛而喜歡施捨。長大後,當泗水亭長。很愛喝酒,喝了酒常常付給人高出幾倍的價錢,沒有錢時就欠賬。他每次喝醉了睡著的時候,酒店主人見他身上常常有龍出現,覺得很驚奇,認為他將來一定了不起,以後也就不再向他要酒賬了。
有一次,他到咸陽(秦朝首都)去服役,看到秦始皇的富貴威嚴,就慨歎著說:「啊!大丈夫應該像這樣。)當時,他心裡已萌有大志了。
又有一次,他奉命押解一批犯人到酈山去,半路上,有不少犯人逃掉了。劉邦心裡想:不要等到達酈山,犯人就會逃光了,與其那時無法交代而被辦罪,不如現在想辦法。一天夜裡,他把所有犯人都放了。說:「你們都走吧,我也要逃走了。」有些人無路可走,就跟著他一起逃走。他們乘晚上從水草地帶的小路走,走在前面的人發現路上有一條大蛇,很害怕,就想回頭跑了,劉邦那時喝醉了酒,就說:「怕什麼!」就走上前去,拔出劍來,一劍把大蛇砍成兩段,大夥才繼續前進。不久,後面有人走到這裡,聽到一個老太婆在哭,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的兒子被人殺了。」再問她為什麼被殺的,又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擋在路上被赤帝子殺了。」人家以為她說謊,要打她,忽然老太婆就不見了。大家覺得很奇怪。後來有人告訴劉邦,他心裡覺得很高興。跟他的人也就很怕他。
秦二世元年的秋天,陳勝等揭竿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許多郡縣都殺了長官來響應。劉邦的故鄉─沛縣令很害怕,也想響應,他屬下的兩位官吏─蕭何和曹參說:「您是秦朝的官吏,現在要反叛,恐怕沛縣的子弟們不會服從您。不如招集那些逃亡在外的,可得幾百人,有了力量,就沒有人敢不聽了。」於是就派樊噲去召劉邦。劉邦的部下已有幾百人了,來到沛縣,縣令看他人多,不敢信任他,就反悔了,關起城來,拒絕他們入城。同時要殺蕭何和曹參。蕭曹二人就爬過城牆,逃到劉邦那裡去。劉邦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進城去。信是給沛縣父老的,叫他們齊心起來,殺了縣令,共同抗暴。城中父老得信後,果真殺了縣令,開城迎接劉邦。同時大家擁戴他作領袖。劉邦說:「現在天下很亂,各地都在起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領袖,將來就會一敗塗地。我的能力薄弱恐怕不能勝任,還是另選賢能罷。」可是蕭何、曹參等同是文人,不能指揮群眾,最後還是擁立劉邦,稱為沛公。
後來,劉邦就以沛縣子弟三千人為基礎,東征西戰,削平群雄,攻入咸陽,滅了秦朝,又擊敗項羽,統一天下,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平民革命推翻暴政的英雄。
|
原意是一但破敗,就要肝腦塗地的意思。後來引伸為失敗之後,以致不可收拾。「史記」「高祖紀」:今置將不善,則一敗塗地。」
|
|
|
|
|
|
|
一飯千金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韓信是淮陰地方人。年輕時,很困苦,品行也不大好,所以沒有人推舉他做官,而他又不會從事生產,常在人家寄食,人家都討厭他。曾經在下鄉南昌亭長家裡吃了幾個月飯,亭長的妻子很討厭他。有一天早上,燒好早飯在床上吃,韓信到時候去吃飯,主人家不拿給他吃。韓信亦知道他們的意思,於是一氣就走了。
後來,韓信在城下釣魚,但常常餓肚子。城河邊常有許多老婆婆在漂絲,有一位老婆婆看到韓信餓了,就給他飯吃。韓信很高興對老婆婆說:「我一定要重重的報答您。」老婆婆反而不高興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想你報答嗎?」
淮陰的少年們看到韓信可欺,常常欺侮他。有一次,一群少年在路上碰到韓信,有一個人說:「韓信你如不怕死,就拿刀刺我;怕死,那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仔細看了那人一下,就匍匐身體在他胯下爬了過去。大家都拍手大笑,以為他是懦夫。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韓信先投到項梁部下,項梁失敗後,就屬於項羽。常常向項羽獻計,但都未受重視。
後來,韓信又投到漢王劉邦部下,做一個小官。有一次犯了法,一起十四個人都要殺,已經殺了十三個,最後輪到韓信,他抬頭一看,看到夏侯嬰(漢王部下,地位較高)就說:「漢王不想取天下嗎?為什麼要殺壯士?」夏侯嬰聽他說話口氣很大,看他相貌也不凡,於是放了他。再和他談話,對他很佩服。於是推薦給漢王,但漢王仍未重用。韓信失望之餘就走掉了。當丞相蕭何聽說韓信走了,立刻親自去追。追回來後,又向漢王力薦,於是漢王就拜韓信為大將。
後來,韓信幫助漢王,削平群雄,統一天下,封為楚王,回到故鄉的時候,尋找到了當年給他飯吃的老婆婆,以千金為謝。至於那個南昌亭長,只給了他一百個錢,因為他好人未曾做到底。而那個侮辱韓信的少年,非但未曾報怨,還派他做了中尉。
|
受人恩惠雖小亦予重報。事見「史記」「淮陰侯傳」。
|
|
|
|
|
|
|
一場春夢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宋朝時候,有一位大文學家─蘇軾,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有名的古文家,所謂「唐宋八大家」,他們父子兄弟就占了三個。除了古文以外,他的詩、詞、書、畫等,也都非常有名。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山人。小時候,家境不好,但讀書很聰明。十歲時,父親遊學四方,就由母親負責教他讀書。
長大後,到京師去參加禮部的考試,成績很好,主考官歐陽修取了他第二名,說是:「我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思是要避免給他出一頭之地。後來的人說一個人才能出眾,就說「出人頭地」,也就成為一句成語了。
蘇軾中了進士以後,就開始作官。那時,剛好宰相王安石要實行新法,他就上書給宋神宗,說明新法不便,因此得罪了王安石,就被降官到外地。他在黃州的時候,曾經在東坡造了一所房子,同時給自已起了一個別號,叫「東坡居士」,所以後人都叫他蘇車坡。
他在昌化的時候,有一次,背上背著一個大瓢,在田野間漫步,嘴裡一邊唱著歌。前面來了一位七十歲的老婆婆,看到他這樣悠閒自在,很是神往,就對他說:「您從前的富貴榮華,不過像一場春夢罷了。」蘇東坡聽了,覺得很對。別人聽到了這件事,大家便都稱呼這位老婆婆叫做春夢婆了。
世事是變幻無常的,富貴榮華,不過像春天裡做了一個美麗的夢而已。所以「一場春夢」也就成為後人常用的一句成語了。
|
比喻富貴無常,好像夢幻一樣。宋趙令畤(ㄓˋ)「侯鯖錄」: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
|
|
|
|
|
|
一鼓作氣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春秋時代,有一次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有一個魯國人曹劌(ㄍㄨㄟˋ)請求進見。有人對曹劌說:「國家大事,有在位的大官負責,要你多管閒事幹什麼?」曹劌說:「那些大官們都沒有見識,遇到重大事件,不會有好辦法的。」於是他毅然進見。
見了莊公以後,就問他有些什麼準備可以和齊國交戰。莊公說:「衣食方面的安逸,不敢爭獨享受,我一定要和別人分享。」曹劌說:「這種小小的恩惠,未見得能普遍,人民不肯聽從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不敢比從前增加,祝史必說實在的話。」曹劌說:「這種小小信用,還不能大孚於神明,神明不肯降福的。」莊公說:「關於大小案件,雖不能一一審查得明白,但必盡力從情理上推勘出實在的情形來。」曹劌說:「這一點表示治國能忠,憑這點就可以和齊兵一戰了。開戰的時候,請求允許我跟隨到前線去。」
於是莊公就帶著他乘坐兵車到長勺地方和齊兵決戰。雙方排開陣勢,莊公就要擊鼓進兵。曹劌說:「慢點,還早。」齊兵已擊第二次鼓了,莊公又要擊鼓,曹劌說:「不行,再等一下。」等到齊兵擊第三次鼓了,曹劌說:「可以了。」於是魯軍像雷一樣的擊起鼓來,大隊人馬,勇氣百倍,像潮水一樣的衝上前去,奮戰結果,把齊兵打的大敗而逃。莊公想揮兵追趕,曹劌說:「且慢。」說著就爬上車頂瞭望一下,又跳下車子察看一下,接著就說:「追罷!」於是莊公便指揮部下,追殺齊兵,結果大獲全勝。
在勝利以後,莊公就問曹劌為什麼那樣會戰勝。曹劌說:「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兵士的勇氣最昂揚,到第二次便較差了,第三次的時候,勇氣已消失了。所以當齊兵擊第三次鼓的時候,他們的兵士已沒有了勇氣,而我們才開始第一次擊鼓,兵士們勇氣百倍,當然可以打敗他們了。不過齊兵是大國,他們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恐怕有埋伏,後來我看到他們的旌旗倒下,地上的車跡混亂,才知道他們真的敗了,所以放心追殺,獲得了大勝。」莊公聽了,對他很佩服。
由於這個故事,「一鼓作氣」也就成了一句名言。
|
喻開始作事,精神興奮。「左傳」莊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
|
|
|
|
|
一鳴驚人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戰國時候,齊國有一個人,叫做淳于髡(ㄎㄨㄣ),他是個很幽默的人,他常常用詼諧的隱語來勸告國王,使得國王樂於接受,而不會起反感。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個很有才智的君王,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喜歡整夜的喝酒作樂。把國家政事都交給卿大夫們去辦,自已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貪汙失職,加上列前的不斷侵略,眼看著齊國就快滅亡了。有些愛國的人,雖然很擔心,但是大家都怕威王,不敢直言進諫。
齊威王是個喜歡說隱語的人,表示他很聰明。雖然他不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卻是很容易打動他的。淳于髡看準了這一點,於是想好了辦法,準備找機會進言。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說:「大王,我有一個謎語請大王猜一猜:齊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之中,已經整整三年了。牠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嗚叫,只是毫無目的地蜷伏著。大王猜,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本來是個聰明的人,聽了淳于髡的話,心裡就知道他在諷刺自已。這大鳥明明是指他自已,身居宮廷之中,只知享樂,而不想有所作為。威王當時沉吟了一會,內心也覺得很慚愧。於是,立刻下了決心,要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他就對淳于髡說:「這隻大鳥嗎?你不知道,牠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嗚則已,一嗚驚人。你等著瞧吧!」
於是齊威王不再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嚴肅地整頓國政了。他下令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職守的予以獎勵,腐敗無能的,加以懲罰,全國上下,馬上都振作起來,充滿了復興的朝氣。同時整頓軍事,使武力強大。各國諸侯聽到這消息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了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就真的是「一嗚驚人」了。
|
比喻有不平凡的才能,一但發揮出來,就有驚人的作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嗚則已,一嗚驚人。」
|
|
|
|
|
|
|
一諾千金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漢朝初年,有一個很講信用的人,叫做季布。他覺得沒有把握辦到的事,不肯輕易答應人家,如果答應了,那不管怎樣困難,也一定要辦到。他做人是很重視俠義的,所以在他的故鄉—楚國,很有名氣。
起先,他在項羽部下,屢次帶兵和漢高祖劉邦交戰,都把劉邦打敗。後來項羽滅亡了,他就在外面流亡。漢高祖因為吃過他很多次虧,所以恨透了他。就出千金重賜來緝捕季布,甚至藏匿他的也要連帶被殺。那時他正躲在濮陽一個姓周的朋友家裡。他朋友看到情勢急,就對季布說:「現在外面風聲很緊,說不定追捕的人馬上會找上門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趕快設法才好。如果你能聽我的話,那末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如果不能,那我只有自殺來表明我的心跡了。」季布答應聽他的話,他朋友就設法辦他逃亡。
那位姓周的朋友把季布的頭髮剃光了,脖子上套上一個鐵圈,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上一輛大牛車,送到山東,賣給一個有名的俠義之人—朱家。
朱家知道那個奴隸就是季布,就買下來,讓他在田裡做工。同時他就乘車到洛陽,去見汝陰侯滕公。滕公請他喝酒,他就問滕公:「季布犯了什麼大罪,追捕得這麼緊?」滕公說:「季布以前幫項羽,使皇上吃過虧,所以皇上恨透他,非殺掉他不可。」朱家又問:「您以為季布是個什麼樣的人?」滕公說:「我覺得他是個很賢能的人。」朱家就說:「季布幫項羽,那時候是各為其主,現在項羽已經滅亡,難道以前幫過項羽的人能夠全部殺光嗎?皇上剛得到天下,就為了個人的私怨,而非殺他不可,為什麼這樣小氣?而且像季布這樣賢能的人,如果逼得他跑到敵國去,為敵人所利用,這不是大錯嗎?我看還是請你向皇上講講看。」滕公知道朱家是個大俠,季布一定藏在他家裡。便把朱家這一番話對漢高祖講。高祖認為有理,便赦免了季布。並且召見他,拜他為郎中。
季布有一個同鄉曹邱生是一個辯士,喜歡結交權貴,藉以誇耀。季布聽說他跟竇長君很要好,便寫信勸告竇長君說:「曹邱生這個人,並非長者,還是不和他交往的好。而曹邱生卻去請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布不喜歡你,還是不要去吧。」曹邱生不聽,一定要去,竇長君只好寫了信。信先派人送去,季布一看,果然很生氣。後來曹邱生見了季布就說:「楚國人有句俗話說:『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言』,您怎會有這樣好名聲的呢?我們因為是同鄉,所以到處宣揚您的名聲,您為什麼這樣瞧不起我呢?」季布聽了覺得很高興,便好好的招待他,住了幾個月。
由於曹邱生的宣揚,季布也就更有名。而季布的重視諾言,後人就稱為「一諾千金」,成為千古美談了。
|
謂諾言之值得重視。答應人家的事,一定辦到。見「史記」「季布傳」。
|
|
|
|
|
|
|
一箭雙鵰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南北朝時代,北周宣帝時,有一個人叫長孫晟,是個勇武而且本領高強的人。
有一次,北周宣帝派他出使到突厥,突厥國王攝圖,愛他的才能,對他很敬重。當時留他住一個時期,並且常常邀他一同出去打獵。長孫晟尤其擅長騎馬和射箭,他騎在馬上疾馳的雄姿,令人驚羨,人家就誇獎他,稱為「閃閃馬」。他用的弓特別強,每次射箭,會發出很大的聲音,人家就稱他作「霹靂弓」,可見他騎射的功夫,的確非凡。
有一次,他陪攝圖在野外打獵的時候,攝圖看到空中飛著兩隻鵰,正在爭奪一塊肉。攝圖立刻抽出兩支箭來,交給長孫晟,請他把兩隻鵰都射下來。長孫晟接箭在手,拉開強弓,只發一箭,就貫穿了兩隻鵰,同時被射落下來。當時贏得了所有人的喝采。
鵰,就是鷲鷹,是一種很大的猛禽,也是打獵的人公認最難射獵的鳥,而長孫晟居然一箭就射中了兩隻,這樣的本領,怎不令人驚異不置呢?於是「一箭雙鵰」的故事也就為人所樂道,而迅速的傳開了。
|
喻一舉兩得。即做一件事情而有雙重的收穫。事見「隋書」「長孫晟傳」。
|
|
|
|
|
|
|
|
入木三分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大家。他是晉朝時候會稽人,字叫逸少,曾做過佑軍將軍,所以後人都稱他做「王右軍」。
王右軍的書法,真可說得上是「貫絕古今」,後代許多大書法家,沒有一個能及得上的。學書法的人,也都以他的字作為最好的模範。他遺留下來的法帖,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樂毅論、黃庭經等。
他的字所以寫的這樣好,固然天才有關係,但努力苦練,還是最重要的因素。他無論休息或走路,心裡總想著怎樣寫字,手就在衣襟上畫著。日子久了,連衣服都畫破了。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裡洗滌筆硯。漸漸,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可知,他練習書法花去多少工夫了。
據說他很愛鵝。有一次,他看到鵝在河裡游泳、戲水,忽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於是他的書法因此大有進步。他曾經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而觀裡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了,於是趁此機會請他寫一部「道德經」,答應把鵝都送給他。他因為實在喜歡那些鵝,便答應了。寫完了,便很高興的帶著鵝回家了。其實,更高興的還是那道士,王右軍的字是多麼值錢啊!
有一次,他寫字在木板上,不知為什麼,工人想把他的字擦掉,擦來擦去擦不掉,只好用刀來刮,但一直把木板刮下去三分多才刮掉。原來,他的字跡已經入木三分了,可見他寫字的工夫了。
|
喻文字或議論十分深刻。見唐張懷瓘(ㄍㄨㄢˋ)「書斷」。
|
|
|
|
|
|
|
九牛一毛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漢武帝時候,有位將軍—李陵,曾經率領五千步兵遠征匈奴。由於李陵的驍勇善戰,士兵們剛志高昂,因此所向無敵,打得匈奴全境震動。當不斷的捷報傳到朝廷的時候,一般庸弱無能的諂媚之臣,便群向皇帝道賀,稱頌李陵的無比功勳。
當李陵在匈奴轉戰數千里,到處掃蕩的時候,匈奴單于見到局勢危急,便調集十萬騎兵,和李陵作殊死決戰。李陵的人數是那樣少,但仍毫不畏懼,浴血奮戰。當他們被匈奴人團團圍住的時候,死傷的愈來愈多,最後只剩下很少的人了,而且已經疲憊不堪。但當李陵振臂一呼,大家又立刻裹創而起,冒死再戰。可是畢竟眾寡懸殊,無法突圍,於是李陵被俘了。李陵原想一死以殉難的,但是看到那些戰死的同袍,覺得這樣死去,實在心有不甘,必須為他們復仇。於是忍辱投降,準備伺機立功。
當李陵敗降的消息傳到京城的時候,那些大臣們便在皇帝面前攻擊李陵。皇帝本來已經很氣,於是下令把李陵的老母和妻子都殺了。
當時的太史公司馬遷,雖曾和李陵同事過,但是並無深交,不過對於李陵的為人非常敬佩。他相信李陵決不會無故投降的,看到朝廷中竟沒有一個人為李陵說話,於是他便在皇帝面前仗義執言,為李陵解釋,並強調他的功勞。皇帝聽到他為叛將辯護,不禁大為光火,便將他關進監牢,處以最殘酷的宮刑。
太史公後來曾寫過一封長信給他的朋友任少卿,詳細說明這件事的經過和他的心跡。
原來當時他覺得受刑不但痛苦,而且是極端恥辱的,所以曾想到一死了之。可是那時他正在編寫「史記」,當未完成,經過痛苦的考慮之後,認為「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像他這樣渺小的史官,無論自殺或被殺,不過像九牛身上落掉一根毛,像死掉一個螞蟻一樣,是毫不足道的。於是忍辱受刑,發憤完成了那部偉大的史學和文學作品—「史記」,太史公司馬遷也就因此名垂千古。
|
比喻非常輕微。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僕伏法受誅,蓋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
|
|
|
|
|
人面桃花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唐朝時候,有一位有名的詩人—崔護。有一年清明節,獨自一人到城南踏青。無意間看到一座村舍,四面圍著盛開的桃花,環境美麗如畫。不禁引起了好奇心,想去拜訪一下這屋子的主人。於是便向前敲門。
出於他意料之外的是:開門出來的竟是一位豔麗絕倫的女子,並且很殷勤地招呼他,不禁使他大為驚奇。
這次奇遇,使他念念不忘。到了第二年的清明節,他又想起了去年的奇遇,於是便循著舊路再到原地去,希望能夠重見那桃花叢中的美人。
誰知這一次竟又出於意料之外,當他到達那所村舍時,看到四周桃花依舊盛開,可是花叢後面的小屋卻門上加鎖,已經空無人居。他覺得非常失望,在門前徘徊了一會,惆悵之情,不能自已。便在門上題了一首七言絕句: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是一首美麗的詩,到現在還有無數的人時常時來吟詠,因而低徊不已。而「人面桃花」也就成為常常被人引用的成語了。
|
形容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見唐崔護「清明日遇女子詩」。
|
|
|
|
|
|
|
三人成虎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戰國時代,魏國的太子要到趙國去作人質,魏王派大臣龐蔥隨行。龐蔥想到他離國遠去,歸期未卜,說不定會有人在魏王面前進讒言,或者會因此得罪。臨行前,他便對魏王說:「如果有人來說大街上出現一隻老虎,大王會不會相信他?」
魏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龐蔥說:「如果接著有第二個人來說呢?」
魏王說:「我還是不大相信。」
龐蔥又說:「如果又有第三個人來說呢?」魏王說:「三個人都這樣說,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龐蔥問完了,接著又說:「大街上不可能有老虎出現,這是很明顯的事實,可是經過三個人異口同聲的說來了老虎,就叫人不得不相信,足見以訛傳訛的人多了,謠言是很可怕的。現在我到趙國去,趙國的都城—邯鄲離魏國的都城—大梁,比這裡到大街的距離遠的多,議論我的恐怕還不止三個人,希望大王能夠明察才好。」
魏王說:「一切我都明白,你放心好了。」
龐蔥陪著太子到趙國。不久,惡意毀謗的,和無事生非的,開始在魏王面前議論龐蔥了。起先,魏王倒還不相信,可是禁不起謠言越來越多,魏王不由得不受影響,對龐蔥的信心動搖了。
等到魏太子質押期滿,龐蔥陪著太子安然返國。可是魏王因為誤信了謠言,對於龐蔥已不再信任,也就不再召見他。
比喻一件事情講的人多了,即使不是真實的,也會叫人相信的。「國策」「魏策」:「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無翼而飛。」
|
|
|
|
|
|
|
|
|
三顧茅廬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東漢末年,黃巾亂後,群雄並起。曹操雄據中原,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佔有江東,廣納賢士,兵精糧足,勢亦甚盛。而劉備那時尚困守新野(在今河南省),一事無成。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但是缺乏謀臣,為他畫策,所以急需找一位經綸天下的大才,幫助他建立不朽的大業。
當時,劉備雖然也有一位謀士徐庶,很有才能。但是被曹操知道了,也想重用他,便把徐庶的母親扣留起來,偽造一封家書,叫徐庶回去。徐庶是個很孝順的人,恐怕母親為難,只得離開劉備。臨走時,鄭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他有奇才,如想成大業,必須請他出來幫忙。後來又有一位名士司馬徽,也向劉備稱頌諸葛亮的才能,於是劉備決心敦請諸葛亮來共圖大事。
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尊敬,劉備就帶著關羽、張飛,親自到襄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去拜訪諸葛亮。
到了諸葛亮的往處—臥龍岡,一問,原來諸葛亮已出外閒遊去了,而且歸期無定,劉備只得惆悵的回到新野。
過了幾天,劉備派人去探聽,知道諸葛亮已回來了,便立刻準備再去拜訪。張飛說:「這樣一個鄉下人,何必大哥自已去,派個人把他叫來不就得了。」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可以這樣!」便帶了關、張兩人一起去。
那時正是冬天,劉、關、張三人走到半路,便刮著刺骨的寒風,下起大雪來,張飛又抱怨起來。到了臥龍岡,三人下了馬,走進茅廬,看到草堂上有一位青年,抱膝擁爐,正在歌唱。劉備以為這回總算見著諸葛亮了,等他唱完,便向前施禮,並說明來意。誰知他並非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當下諸葛均告訴劉備,他哥哥又外出訪友去了。劉備覺得很遺憾,因為天下大雪,張飛催著快點回去,劉備便寫了一封信留下,說明仰慕之忱,並準備再來,於是告辭離去。
走出門口,剛要上馬,看到村口小橋上來了一位老者,騎著一匹驢,口裡朗吟著詩句。劉備又以為是諸葛亮,連忙上前施禮,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劉備非常失望,只得冒著風雪,快快地回到新野。
過了一段時間,已是第二年春天,劉備始終覺得非找著諸葛亮不可。便叫人選定吉期,齋戒三日,沐浴薰香,抱著一腔熱忱,準備再去尋訪。關羽和張飛知道了都不高興,同去勸阻。張飛還說:「不知他有什麼了不起,去了兩次找不著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來,那就讓我帶根繩子去把他綁了來,豈不省事。」劉備說:「你不要胡鬧,這次不要你同去。」張飛見劉備生了氣,也就不敢再講,仍舊和關羽兩人跟著去。
到了臥龍岡前茅廬,一問,知道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劉備不敢驚醒他,便一直站著等候。等了好久,諸葛亮才醒來。於是劉備很謙恭地向他請教安邦定國之計,諸葛亮暢讀天下大勢,劉備非常欽服,便很誠懇地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本來只想隱居躬耕,不願過問天下大事
的,因感於劉備的三顧茅廬,誠意難卻,終於答應了。
後來,諸葛亮協助劉備,取荊州,得巴蜀,連東吳,抗曹操,三分天下,形成所謂三國。劉備死後,受命託孤,輔佐後主,數次出師伐魏,最後鞠躬盡瘁,死於軍中,成為歷史上不朽的大政治家,軍事家。
形容虛心求才,再三敦請賢能。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自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詳見「三國演義」。
|
|
|
|
|
|
|
|
|
上行下效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春秋時候,齊景公很喜歡人家奉承他。可是日子久了,那些奉承的話也聽膩了,就覺得竟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決不會是他毫無過失,這種現象值得檢討。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群臣,散席以後,大家到廣場上,較量射箭,作為餘興。齊景公也參加了,每次射出一箭,群臣們就發出一陣歡呼,稱揚他射箭的技藝高強。當他射中箭鵠的時候,歡呼贊揚自不必說,就是沒有射中的時候,大家也一律歡呼,景公覺察到臣子們是故意奉承,因此並不十分開心。
事後,景公把這情形告訴他的一位臣子弦章,問他群臣為什麼會這樣。
弦章說:「這當然是有原因的,並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們,所謂『上行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儘量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很賞識弦章的直言勸告,就賞給他很多珍貴的東西。可是弦章卻辭謝不受。他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就是因為說幾句大王認為中聽的話,就可得到許多賞賜,才養成這種風氣的。如果我接受了大王的賞賜,不是也和那些諂媚的小人一樣嗎?」
齊景公覺得造成這種風氣,他自已應該負責,於是再也不愛聽那些奉承的話了。
|
在上者的行為,在下者從而效之。
|
|
|
|
|
|
|
亡羊補牢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戰國時代,楚國的襄王,寵信佞臣,專圖享樂,不管國政。有一位臣子莊辛,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楚國已經伏下了嚴重的危機,就向襄王進言說:「大王的左邊有州侯,右邊有夏侯,車後還跟著鄢陵君和壽陵君,一味寵信這四個人,專門貪圖淫樂安逸,奢侈浪費,不管國家大事,恐怕楚國就要亡了。」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就說:「你老昏了嗎?明明國家太平無事,你卻說這些不祥的話,我看你要變成楚國的妖孽了。」
莊辛說:「我的確看到事情總有一天會如此的,大王如果繼續寵信這四個人而不想改善,那楚國就非亡不可。請允許我避居到趙國去,讓我在那邊觀察一個時間看看吧!」於是莊辛便到了趙國。
過了五個月,秦國果然發兵來攻楚國,接連攻下了鄢郢、巫、上蔡、陳等地方,襄王困守在城陽地方,正在無計可施。這時,他想起了莊辛的話,一點都不錯,於是立刻打發人馬到趙國去徵召莊辛。
莊辛回到楚國,襄王便召見了他,同時問他:「過去我沒有聽你的話而馬上改進,現在弄到這種地步,你看有什麼辦法沒有?」
莊立說:「俗語說:『看見了兔子才去找狗,還來得及;走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晚。』從前商湯和周武王只有百里之地,也做了天下之王,現在楚國雖小,截長補短,還有幾千里地,豈止百里而已?所以要想圖振作,並非來不及。否則的話,秦國就要把任攆出楚國去了。」
同時,他又提出許多例證,詳陳利害得失。襄王聽了,覺得很慚愧,又很恐懼,全身都發起抖來。於是一方面賜給莊辛爵位,封他為陽陵君,賜給他淮北的土地;一方面力圖振作,於是楚國因此渡過了危機。
比喻事後之補救。「戰國策」「楚策」:「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
|
|
|
|
|
|
|
口若懸河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晉朝時候,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很有才學。尤其,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能夠留心觀察,再冷靜地去思索他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很淵博,而且,常常對事情有獨到之見。
後來,他愛好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有很深刻的研究。當時,有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一概辭謝了,每天只是研究學問和談論哲理,覺得有無上的快樂。但他後來還是被請去做了黃門侍郎。
因為他的知識很豊富,什麼事情講起來都頭頭是道,又喜歡儘量發揮他的見解,當然他的口才也很好,所以人家聽他談論,都覺得津津有味,久而不疲。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就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談論,好比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的水流直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郭象的辯才由此可見,後人也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雄辯的人了。
|
比喻善於辯論的人。「晉書」「郭象傳」:「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
|
|
|
|
|
口蜜腹劍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李林甫是唐朝天寶年間的宰相,是一個典型的奸臣。論才藝,倒還不錯,字、畫都還有一手。但是他用心陰險狠毒,平日不但不能公忠體國,好好為國家辦點事,只知道一味取巧和逢迎當時的皇帝—唐玄宗。
他用盡方法結交了所有唐玄宗的親信宦官和妃子們,經常注意打聽皇帝的消息,迎合皇帝的意思。只要他知道玄宗打算要作一件什麼事,他就趕快下手去做,等到玄宗向他提起時,他已經做好了。所以玄宗很喜歡他,認為他很能幹。
李林甫既然做到宰相,有權有勢,當然平時會有很多人去找他,託他謀事啦,說情啦,等等,李林甫總是滿口答應,其實他非但毫不幫忙,還要暗中加以破壞,因此不少人上了他的當。
平常,他待人接物,表面很和善,很親切,其實卻藏著一肚子的壞主意。他自已不虛心,反而妒忌比他有學識有才幹的人;他自已歪曲事實,卻憎恨主持正義的人。不過,對於他所憎恨的人,存心要陷害他時,他又故意裝得和他很親熱,用許多奉承的話來迷惑他,使他不會懷疑而不加提防,背後,他就施展陰謀詭計,把人家害了,人家還不知道是他幹的。
有一次,他和李適之有點不愉快,心裡想害他,就裝做很友善,很誠懇的樣子,對他說:「適之兄:我聽說華山出產黃金,如果能大量開採,就可以富國裕民,可惜皇上還不知道,我又很忙,你如有機會,何不向皇上提上一提呢?」
李適之是個性情直爽的人,就信以為真。後來他就真的向玄宗報告華山有產金的事,而且建議早日開採,以裕國庫。
玄宗聽了很高興,就找李林甫來商量。李林甫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因為華山是帝王之氣所集中的地方,如果開採的話,怕會對皇室不利,所以我考慮了很久,還沒有敢向皇上報告。」
玄宗聽了很感動,覺得李林甫忠君愛國,更為信任他。而對李適之卻大為不滿,於是就對他疏遠了。
李林甫的這種陰險奸詐,上過他當的人多了,漸漸大家也就看穿了他的居心,對他都很憎恨,大家都說他:「李林甫嘴上塗著甜蜜,肚子裡卻藏著利劍。」
形容口雖甜而心毒辣的人。「通鑑」:「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
|
|
|
|
|
|
|
|
才高八斗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三國時代,曹操雖然是一代奸雄,但文才卻也不錯,橫槊賦詩,那種雄壯氣概,也頗為人所稱道。他的兒子中曹丕和曹植(字子建)的文才也很好。五言詩到魏、晉時代已告成熟,在中國文學史上放出一道異彩,曹氏父子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也有不可磨滅之處。
尤其曹植,天資聰穎,才思敏捷,當時文壇上的人都對他十分敬佩,曹操也很喜歡他。本來有意要立他為世子的,因此,曹操也曾屢次考驗過他們兩人的才幹。
有一天,曹操命令曹丕和曹植各自出城一趟,暗地裡卻派人關照守門吏,不准放出。曹丕先去,到了城門口,守門吏不放他出去,曹丕只得回頭。曹植知道了就請教楊修,用什麼辦法出城。楊修告訴他:既奉王命出城,有誰阻擋,就殺了他。曹植就用了他的辦法,曹操先以為曹植很能幹,後來知道是楊修教他的,就不大高興。
曹操又常常問曹植各種問題,曹植都對答如流,曹操心裡就有點懷疑,後來知道原來是楊修為他預擬了許多問題的答案,由曹植先準備好了的。於是又覺得他不老實。
曹丕也知道他父親本來喜歡曹植,恐怕自已會失去繼承權,於是和謀士們鉤心鬥角,想盡辦法打擊曹植。而曹植不過是個才氣奔放的文學家,在政治鬥爭方面自然敵不過曹丕,終於曹丕被立為曹操的繼承人。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春天,曹操病死了,曹丕就繼承了魏王的位置。
雖然曹丕已經獲得了權位,但是對於他那位文才高超,名滿天下的弟弟,曾經威脅到他的繼承,恐怕他將來仍會對自已不利,所以幾次三番想設法害死他。
有一次,曹丕又想借個題目殺害曹植,就召了他來,對他說:「人家都說你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我還有點不大相信。現在我要當面試你:如果你能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那就免你一死,否則的話,決不饒你。」
曹植說:「好的,那就請你出個題目吧!」
曹丕說:「就以我們兄弟作題目,但是詩句裡面可不准提到兄弟兩個字。」
於是曹植開始一面思索,一面踱步,走了還不到七步,便把他的詩句唸出來了:
「煮豆燃豆萁,
豆有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自然了解詩中的寓意,捫心自問,也覺得很慚愧,很感動,於是赦免了他。
曹植不但聰明,而且好學,十幾歲時,便已讀了詩論和辭賦等數十萬言,做得一手好文章。從少年到逝世,始終手不釋卷。著作有賦、頌、詩、銘、雜論等很多,都是辭采旬耀,才華高曠。所以人家說他:「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而「才高八斗」也就成為一句稱讚人家文才極高的成語了。
稱讚別人文才之高。南朝宋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
|
|
|
|
|
|
|
|
|
天涯海角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唐代的文學家韓愈很小就沒了父母,完全靠他的哥哥韓會和嫂嫂過活。韓會有一個養子名叫老成,因為老成在他自己的親家排行第十二,所以他的小名叫做十二郎。十二郎的年紀剛好和韓愈差不多,但是兩個人的輩分有差別,卻情同手足。後來,韓會因為宰相元載的事,被貶到韶州當刺史,他不到幾個月就去世了。這個時候的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雖然上面有三個哥哥,但是也都早夭離開了人世,真正能夠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姪子十二郎了。
韓愈十九歲的時候,前往京城去做官,因為事情很忙,難得有空閒,所以在以後的十年中,都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而已,其他都只是寫信,來互相告訴思念之情。
隨著歲月的逝去,韓愈那股漂泊的心情,與日俱增,他正打算辭職回鄉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卻傳來了十二郎死去的消息。韓愈非常悲痛,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從老遠的地方趕去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都令人讀起來覺得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這樣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申做【天涯海角】的成語,用來比喻相距非常遙遠的意思。
|
用來比喻相距非常遙遠的意思。
|
|
|
|
|
|
|
木人石心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晉朝時候,江南有一位名士,名叫夏統。他博學多才,而且擅於雄辯。當時有很多人勸他出來做官,他都拒絕了,說什麼也不能動搖他的意志。
有一次,他因事到京師去,順便拜訪太尉賈充。賈充對他本來十分欽慕,現在看到他來了,心裡想:如果能勸他出來做官,就可以籠絡他,充實自已的私人勢力,不是很好嗎?於是便向夏統進行說服工作。可是夏統對於官場的爭權奪利,非常厭惡,對於名利,非常淡泊,尤其他看出賈充的意思,無非是想利用他而已,所以就婉言謝絕了。
賈充覺得利用言辭來說服他,已經絕望了,於是就試試用權勢來引誘他。立刻召集了軍隊,排起整齊的隊伍,還有很多裝飾華麗的車馬,敲起雄壯的戰鼓,吹起嘹亮的號角,請夏統來參觀。同時對他說:「如果你肯做官的話,你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些車馬,人人都會羨慕你?嚇的權勢了。」
「這些軍隊的確很神氣,車馬也很華麗,可是我對他們毫無興趣。」夏統淡淡的說。賈充聽了,自然很失望,但他想:或許對權勢真的不感興趣,可是他總不會不愛財色吧?於是他又召來了大批歌妓,一個個都美麗的像天仙一樣,穿著錦繡的衣裳,戴滿珠翠的飾物,在夏統面前輕歌妙舞起來。於是賈充又向他說:「這些美女和歌舞不是普通人能享受得到的,如果你願意做官的話,她們就都是屬於你的了。」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人,看到美色當前,一定會心旌搖曳,想到可以輕易地佔有她們,還有不答應的嗎?
可是夏統是個意志十分堅定的人,對於面前那些美女是視若無賭,仍舊無動於中。他說:「這種享受固然是人間難得的,可是我對這些也毫無興趣。」
賈充於是完全絕望了,他覺得權勢和美色都不能打動他的心,天下竟有這樣的人!於是憤憤地對人家說:「夏統這小子,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哩!」
比喻人的意志堅定,任何引誘都不能使他動搖。「晉書」「夏統傳」:「此吳兒木人石心也。」
|
|
|
|
|
|
|
|
|
水中撈月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李白是唐朝時期的偉大詩人,素有詩仙之稱。特別是他一喝了酒,就詩興大發,常能吟出絕妙的字句。據說,李白在安徽采石磯附近的江面上泛舟飲酒,當他喝得醉醺醺的時候,看到水中月亮的倒影美極了,便伸手去撈,一不小心,竟失足跌到水裡淹死了。他的好友們便將他葬在采石磯的山上。
李白的「水中撈月」,當然「撈不到月」,因為水裡面只有月的影子,所以「水中撈月」的意思說明這件事情是虛空的、虛無的。
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問他的師父,什麼叫做「水中撈月」?他的師父就告訴他,月是在天空的,水裡面只有月的影子,雖然你可以看到水裡面的月,可是你卻撈不到,也摸不到。到底總是空的。因此我們對於「水中撈月」這個成語,我們要用它的時候,通常是用在一個人對他的事情,他總是滿腦子的幻想,或者是他沒有辦法完成的這些成果的事情,我們都可以說:你做這件事情,簡直是「水中撈月」。
|
指事情是虛空的、虛無的。
|
|
|
|
|
|
|
毛遂自薦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毛遂是戰國時代的人,在趙國公子平原君家做食客。
趙惠文王九年,秦國侵略趙國,大軍已經把趙國的都城邯鄲圍住,情勢十分危急。趙王就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談判合從(亦稱合縱,是聯合抗秦的意思。)請楚王派兵救趙。
平原君奉命之後,就想在門客中挑選文武全才的人二十個你隨員,以便在必要時,文的辦法不行,便用武的辦法,平原君家裡本來有食客數千人,可是選來選去,只選出十九人,再也選不出合格的人湊足二十人。這時,毛遂就自告奮勇的向平原君說:
「聽說你要到楚國去,還缺少一個隨從,就讓我去吧!」
平原君對他沒有什麼印象,就問:「你在這裡幾年了?」
「三年了。」毛遂回答道。
平原君說:「一個賢士的處世,就像錐子放在袋子裡,錐頭馬上會穿破袋子露出來的。你在我這裡三年,我都沒有聽說過你有什麼長處,你不能去的,還是留在家裡吧!」
毛遂說:「我是今天才請求放到袋子裡去的,如果早把我放在袋子裡,那我早就把錐頭伸出來了。」
平原君聽了,就決定把他帶去。其餘十九個人都看著他笑,誰都不相信讓他跟了去會有什麼用處。
到了楚國,平原君讓隨員們留在殿堂下,自已去進見楚王,分析利害關係,想說服楚王和趙國訂盟合從,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還沒有得到結果。
十九個人就對毛遂說:「談了那麼久,還沒有談妥,毛先生,你去看看怎麼了?」
毛遂便帶了寶劍上了殿,對平原君說:「合從的利害,兩句話就可以解決,為什麼談到現在還沒有談妥?」
「這是什麼人?」楚王聽他口氣,很不高興。
「這是我的隨從。」平原君不安的答。
「還不下去!我和你主人談話,你來幹什麼?」楚王很不客氣的斥責他。
毛遂聽了,非但不曾退下,而且手按寶劍,上前一步,很嚴正的說:
「大王這樣斥責我,是不是以為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可不能依賴人多,性命都在我手裡呢!為什麼當著我主人的面前斥責我?我聽說商、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地而臣服諸侯,他們難道也是靠人多嗎?現在楚國地廣五千里,雄獅百萬人,這是做霸王的資本,像楚國這樣強大,應該是天下無敵的。可是前次秦國派白起率領了幾萬人,和楚國交戰,一戰攻下了鄢郢,再戰又燒了夷陵,三戰而使得大王的先人受辱,這種百世的怨仇,趙國都覺得羞恥,而大王卻不在乎。現在我們建議兩國聯合抵抗秦國,實際是為了楚國。為什麼當著我主人的面斥責我?」
楚王慚愧的無話可說,只得連聲道:「是,是,我們決定和趙國立盟,共同抗
秦。」
毛遂就叫楚王的左右拿了一盤雞、狗、馬的血來,請楚王和平原君歃血為盟。一面又招呼那十九個人說:「你們也在堂下歃血罷,你們這些隨從,都是因人成事的。」
事後,楚國立即發兵救趙。平原君回國後,稱讚毛遂說:「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於是待他為上賓。
|
|
|
|
|
|
|
|
|
|
五十步笑百步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戰國時代,亞聖孟子,看到當時各國專務合縱連橫,以攻伐為事,以致兵連禍結,人民塗炭。於是他便周游列國,宣傳他所提倡的尊王濺霸,重仁義、輕功利的思想,想說服一些國君,採納他的主張,來挽回這種好戰之風。
有一次,孟子到了梁國(就是魏國,因為建都大梁,所以又稱為梁,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及河南省北部。)去見梁惠王。惠王問他:
「我對於治理國政,也可算是費盡心力了。例如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發生飢荒,就把人民移往河東(今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之地),再把河東的米糧運到河內去,救濟那些老弱不能遷移的人;河東發生飢荒的時候,也用這個辦法。我看看鄰國的措施,都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人民不見得因此減少,而我的人民也未曾因此加多,這是為什麼緣故呢?」
孟子答道:「大王是喜歡戰爭的,就拿戰爭來作比方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佈好陣勢,戰鼓一響,立刻兵刃相接,廝殺起來,結果戰敗的一方,就丟掉了盔甲,拖著兵器,倉皇逃命了。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只逃了五十步,於是那逃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那逃了一百步的,說他逃的那麼快,實在太怕死了,這樣對不對呢?」
「當然不對,他不過沒有逃滿一百步罷了,還不是一樣逃走了?」
「大王既然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要
希望本國的人民比鄰國多了。大王如果能行仁政,使得人民衣食豊足,不要等到年歲不好時才去救濟他。這樣,天下的人民就都會歸向了。否則的話,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梁惠王聽了孟子的一番話,雖然無話可說,但是他始終覺得孟子的主張太迂闊了,不能採用。孟子也知道他的主張能被這些好戰的國君採納,是不容易的事。於是便離開了梁國,回去和他的學生們從事著作了。
比喻差不多,一件事情雖然程度內容有差異,而基本並無不同。「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
|
|
|
|
|
|
|
巧取豪奪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宋朝名金書畫家米芾(米南宮)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由於家道的關係,也和他的父親一樣;不獨能寫一手很好的字,而且還長於丹青工作。他有一個很雅緻的嗜好,那就是喜歡收藏古人的作品。
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無意中看到一本王羲之的真筆字帖,一時喜歡的什麼似的,硬要拿一幅名畫來同他交換。可是那字帖的主人很古怪,任憑他說好說歹,也不肯答應。米友仁急的沒有辦法,攀著船舷就預備往水裡跳,幸那人多手快,終於把他給拉住了,才不致釀成命案來。
此外,他還有件非常精湛的本領,那就是摹仿古人的作品。據說,經他描摹出來的作品,不但維妙維肖,栩栩如真,而且很難和原本分出真偽來。一次,他在漣水的時候,曾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來描摹,結果,他把真本留下了,卻把那幅摹擬的膺品拿去還人,當時,那位仁兄居然也就被他給瞞過了。直到過了很久,他才來向米友仁索回真本。米友仁問他怎麼看出來的?那人回說:「真本中的眼睛裡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幅卻沒有。」可見米友仁摹仿古人作品的技術是如何的高明到家了。以後,據說他經常以這種方法來詐騙別人的真本,有些人被他騙過幾次尚不自知,而友仁也就因為如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珍畫。
不過,米友仁雖是一個天才洋溢,頗有成就的藝術家,但他那種巧妙的企圖以摹仿的膺品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實在叫人鄙夷和不敢恭維。後人因此便把這種企圖以巧妙的方法來攫取別人真筆和財物的行為,名之謂「巧偷豪奪」或「巧取豪奪」。
以詐騙、強橫或其它不正當的手段掠取他人財物之謂。「清波雜志」:「米老酷嗜畫,嘗從人借畫自臨摹,摹竟併以真膺本歸之,俾其自擇,莫能辨,巧偷豪奪,故所得甚多。」
|
|
|
|
|
|
|
|
|
半途而廢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戰國時代,河南地方有個名叫樂羊子的人,這人有位妻子非常賢慧。有一次,他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去。他的妻子便對他說:「我聽說從前有志氣的人是不喝盜泉之水(論語,撰考讖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漱。);廉潔者,是不受嗟來之食的;這塊金子既然來歷不明,你怎麼可以把他拿回來呢?」樂羊子一時覺得得難為情,便把那塊金子重新放回原來的地方。
後來,樂羊子到那遠的地方去尋師求學,過了一年,就回來了。他的妻子正在織布,見他突然回來,便問他說:「你的學業已經完成了?」
樂羊子搖搖頭:「還沒吶!因為我很想念你,所以先回來一趟。」
樂羊子的妻子聽樂羊子這樣說,便立刻拿出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把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全部剪斷。說:「這布的原料產自蠶繭,而由織布機織成;一絲一絲地累織成寸、成丈、成匹。現在我把他剪斷了,前功盡棄,徒然枉費了許多時日。這情形正和你在外求學一樣:也是要日積月累的去鑽研,方能有所成就,若中途而廢,這不是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嗎?」
樂羊子不禁被他妻子的這番言語和舉止所感動,就又外出繼續求學,一別七年,直到學成後才回家來探望他的妻子。不久,他果然得到魏文侯的賞識和重用,著實做了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
比喻作事或為學,中途停頓,有始無終,以致前功盡棄,枉費時日。「漢書」「烈女傳」:「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士,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
|
|
|
|
|
|
瓜田李下 |
|
蔡淑媚
本站 |
2014-02-11 |
這是唐書柳公權傳所記載的一段故事。
據說有一次唐文宗李昂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間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批評和不滿意的地方?柳公權說:「自從你派郭昄做了邠寧(今陝西邠縣)的主官以後,雖然有些人贊成,但亦有部份人士表示堅決的反對。」
「那為什麼呢?」唐文宗顯得有點不高興,停了一停,又說:「郭昄是尚父的從子,太皇太后的季父,一向做官清廉,沒有過失,如今我放他到邠寧去做一個小小的主官,這難道還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嗎?」
柳公權說:「按照郭昄以往對國家朝廷的貢獻和功績來說,放他到邠寧去當主官,原是十分合理合情,無可非議的。只是議論的人說,因為郭昄曾進獻了兩個女兒,才得到這份官位的。」唐文宗於是向他說明郭昄的兩個女兒進獻入宮,僅僅是為了參見太后,並不獻給他做妃子的。可是柳公權說:「瓜田李下的嫌疑,怎麼能夠使家家戶戶每個人都明白呢?」
柳是當時的名書法家,他那時所說「瓜田李下」一語,就是根據古樂府「君子行」裡面的兩句詩文所引申而來的,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說:在瓜田裡最好不要蹲下來穿鞋子,在李樹下最好不要整理帽子。因為當你在低頭穿鞋時,就很容易被人誤會你在偷瓜,當你在舉手整理帽子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人懷疑你是在摘李子。
因此,後人便把處在某種容易讓人誤會,或嫌疑的場合,名之為「瓜田李下」。
|
也叫「李下瓜田」或「瓜李之嫌」,喻嫌疑之地,不可以不避開也。「唐書」「柳公權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又「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