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
【舞蹈的傷害與預防】
指導教授:呂欣善教授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碩體一B
19101127 研究生:楊芬林舞蹈的傷害與預防
一、前言
每一位在舞台上發亮的舞者,掌聲背後,必定得經過雕琢苦練的過程,也因為如此,在舞台上呈現的那一刻,才會淬練出精華絕美的風采,尤其當舞蹈變成生活的一部份,當肢體的舞動變成一種癮,他絕對是很難戒除。
身體是舞者賴以仰仗的工具和命脈,然而身體這部動力機有時也會陰晴不定,也有暗潮伏流的傷和痛。舞者的恐懼,除了身體的老化外,最大的挫折就是受傷,當舞者們談到舞蹈傷害,總是有談虎色變之悸,但儘管大家如此的怕受到舞蹈傷害,而舞蹈傷害的比率依舊很高。
根據美國北卡藝術學院,針對218名舞蹈學生進行運動傷害調查發現,下肢體傷害佔所有傷害的多數,而足部的傷害是舞蹈中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再以澳洲芭蕾舞團舞蹈傷害統計664名舞者為例,足部傷害佔42.4﹪。(郭志輝,民88)。
Dance related injury
Ankle
|
78
|
22.16﹪
|
Spine
|
62
|
17.61﹪
|
Foot
|
52
|
14.77﹪
|
Knee
|
51
|
14.49﹪
|
Hip
|
50
|
14.20﹪
|
Shin splints
|
19
|
5.40﹪
|
Miscellaneous
|
40
|
11.36﹪
|
|
352
|
100.00﹪
|
Subject:218 dance students
Rovere GD.1983

澳洲芭蕾舞團傷害統計
因此,舞者對於造成舞蹈傷害的因素,要徹底了解與預防之外,在受傷後也要接受適當的復健與治療,不然強制忍痛而上場,導致二度傷害,使病情更加嚴重,因而喪失更多、更加的表現機會。
二、舞蹈傷害構成的因素
舞者們在台上可以呈現出盡善盡美的演出,但並非每位舞者都能擁有完美無暇的身體結構,因此,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呈現和演出,不必強求,也不必上台去拼命,適時的保護自己,了解自己,才是為自己披上更穩更遠的路。除上述所須知外,造成舞蹈傷害的因素與現象,筆者將之歸類十項:
(一)學舞年齡:關於適合開始學舞蹈的年齡,國內外均無客觀數據可參考,(英:6歲,中國大陸:3-4歲,澳洲:10歲,台灣舞蹈班則從8-9歲三年級開始),依國內舞蹈教師經驗,18歲以後習舞者,柔軟度較差,許多動作也無法完成。
(二)課程設計:在國內舞蹈科系,須學習多種不同類型的舞蹈,除共同科目:芭蕾、中華民族舞、現代以外,還包括國劇武功與身段、太極拳、世界各國舞蹈…..等,各類型的舞蹈或動作其技巧各有特色所在,課程安排上應注重如何讓舞者循序漸進,並了解不同技巧對身體肌肉的控制與運用。
另外課程安排當中,讓舞者接觸生理解剖學、肌肉訓練、認識舞蹈傷害….等,幫助舞者保護自己,瞭解自己,進而預防傷害,即使傷害也能減至最低。
(三)不是當的舞蹈方式:
以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現代基本動作為例,其動作首重軀幹之延伸與腹肌的收縮,並將整條脊柱向天空盡量延展,當肢體運作當中,舞者若是不能放鬆其他肌肉,常把背部肌肉過度收縮,即可造成腰部脊椎旁肌扭傷,嚴重更可造成脊柱側彎。
另再芭蕾踮立(Pointo)腳尖為例,若兒童過早訓練或硬鞋鞋底皮過軟,還是過度訓練,將可能會造成拇趾外翻或足弓過高的情況發生,因此,適當正確的舞蹈訓練,是避免傷害的不二法門。
(四)暖身不足:
一場得心應手的完美演出,事先的準備,確實的暖身,是免除受傷的最佳方法,因為安全的暖身運動後,全身肌肉柔暢,動作紮實,運動自如,呼吸沉著順暢,音樂掌握準確,演出才可得心應手。
相反的,若沒暖身準備,血液循環不順暢,身體溫度在沒提高下,肌肉的柔軟與彈力不夠,在無法控制肢體肌力下,呼吸頻率無法應付全身大量的氧氣,而造成呼吸不順暢,甚至缺氧,減低注意力,一不小心即造成傷害。
暖身可增加全身關節潤滑作用,利用關節的帶動,因而減低劇烈運動時骨骼及肌肉的負擔,其次身體在暖和情況下,神經傳達效率提高,使舞者的反應靈敏增加動作效率,減少突發狀況所引起的意外傷害。
(五)疲勞及使用過度:
在激烈練舞之後,舞者的肢體控制已經因疲勞而產生不靈活的現象,協調反應也將變差,因此很容易受傷,此時唯一的辦法-「休息」。
充分的休息是恢復體力與放鬆肌肉的唯一方式,舞者花多少時間準備上台,即要花一樣的時間來休息,甚至於怎麼生活都必須要有條不紊,若台下的自我訓練加上平日排練時,用心拿捏、嘗試,等到上台演出時,全然一付盡其在我的一份平常心即可。
(六)先天的肢體缺陷:
並不是所有舞者都能擁有天生完美的骨骼排列與比例,但大部分還是可以透過訓練將骨骼運用掌握在一較好的位置上,至於較嚴重的先天脊椎側彎、扁平足、o型腿、x型腿….等病例,目前國內外醫界並沒有詳細資料能決定,究竟先天的肢體缺陷嚴重到什麼程度?便不適合練舞。
(七)心理因素:緊張、害怕、焦慮或訓練不夠,會使肌肉緊繃,情緒起伏,也會導致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舞者不可忽略人際關係、家庭的和諧、感情的處理…等,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八)營養不足:許多舞者,為了保持身材而刻意節食或偏食,因而造成營養不良,這對大量耗損體力的舞者而言,是非常傷害身體的,若是已受到傷害的舞者,則傷害處也不容易復原。
(九)地板和舞鞋:各個演出的場地其品質與設備水平不一,有時舞者必須在水泥地跳舞,這是最容易傷害腳踝的,因此舞蹈所用的地板,最好為木製二層式架高地板為最佳的參考,裡層留一些空間增加彈性,才可減少舞者腳的壓力。
另外,芭蕾舞者硬鞋視為了在踮立時等動作中保護足部,芭蕾鞋在足趾部分加皮,是可以支持固定護趾關節,但是因為價格昂貴,舞者通常會繼續使用已經塌軟的硬鞋,而導致傷害。
(十)不適當的治療:許多舞者對舞蹈傷害缺乏足夠認識,不知如何避免,受傷後也常有亂投醫的情形發生,其次受傷後休息過久,損失很多肌力,又馬上回復激烈的訓練,而引起再度受傷,整個過程未能得到完整的復健與治療,往往影響日後身體的功能。
三、受傷後的急性處理
若是舞者在練習或演出時受傷,卻無醫師可做緊急處理的情況下,以下即是台北榮總復健科周清隆大夫,提供一套緊急處理步驟,可由舞者自行處理或交由他人協助完成:
RICESS:受傷後急性之處理
(R)Rest:休息不宜過久。
(I)Ice:冰敷,每二小時一次,每次5-7分鐘。
(C)Compression:彈性繃帶壓迫包紮。
(E)Elvation:抬高。
(S)Stabilization:保護(穩固),可用運動貼紮、護具、柺杖、輪椅輔助。
(S)Stretch:關節活動(伸展活動)。
在緊急性期處理後,一定要儘快找一位合格的醫生做檢查,因為目前台灣真正研究舞蹈傷害的醫生並不多,所以建議大家先找各醫院復健科醫師,再由此醫師判斷應與哪一科醫師配合治療。
四、預防重於治療
舞者能夠不受傷是最好不過的,但是一旦受傷,完整的復健治療是不可缺的,除了醫師給予的悉心照料,舞者本身的配合及對舞蹈傷害的瞭解也是關鍵,因此預防重於治療,更是有志於舞蹈表演藝術工作者應有的概念與認識,以下即是筆者綜合上述因素,整理分析預防的要點:
(一) 注意地板材質與彈性空間規劃,若是環境不夠完善與理想,寧可不跳。
(二) 舞蹈教師與學生必須瞭解人體生理學、解剖學與人體力學等知識。
(三) 同一動作不可重複太多或持續太久。
(四) 舞蹈教師應針對不同舞者本身條件,調整不同的教學質與量,因材施教。
(五) 舞蹈演出前,應靜坐數分鐘,讓舞者思考冷靜,呼吸平穩,增加身體的反應能力,協調性與敏感度,減少傷害的發生。
(六) 表演後的按摩、熱敷與放鬆以及添加保暖衣物,是絕對必要的,以免長期下來累積成傷或筋骨受到風寒之害。
(七) 舞蹈運動完畢或中途休息時,切忌飲冷(冰)水,並且把握流汗後的拭汗時機。
(八) 心理、人文及道德上的健康有助於舞者從事舞蹈工作時避免身體和心靈上的可能傷害。
五、結語
舞者,是一種難解的動物。
習舞、演出,舞者的舞台生命何其短暫,儘管再優秀的舞者,也有功成身退的一天,因此,舞蹈除卻年輕的肢體與旺盛的體力外,恐怕還需要那股執迷不悔的熱情與生命力。
在舞蹈領域中,能清楚與實際的認識自己身體骨骼結構的排列,找到自己身體基點與路標,在控制肢體動作時,腦筋裡就會呈現動作的輪廓與方向,如此明確的掌握對動作的準則與依據,即可預防與治療舞蹈的傷害。
六、參考文獻
郭志輝。(民88)。舞蹈應用生理解剖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森本哲郎,妻木充法。(民80)。運動傷害的預防與對策。台北市:聯廣圖書公司
王百川。(民90)。運動傷害與急救。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講義
鴻凱,王響蕾。(民88)。舞者的暖身與體能練習。台中市:台灣體育學院舞蹈教育期刊
王雲幼。(民88)。暖身運動。台中市:台灣體育學院舞蹈教育期刊
專訪羅曼菲。(民83)。舞蹈治療。台北市:台灣舞蹈雜誌
專訪周清隆。(民83)。舞蹈傷害及復健。台北市:台灣舞蹈雜誌
專訪李清漢。(民83)。中醫模式的舞蹈傷害預防。台北市:台灣舞蹈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