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清朝末年,掌握朝政大權的慈禧太后讓一位書法家題扇。書法家寫了唐朝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但書法家一時疏忽,題詩時漏掉了一個「間」字。慈禧看後勃然大怒,認為是故意欺她沒有學識,要判書法家死罪。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說:「我這是用了王之渙詩意填的詞。」便斷句吟誦:
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慈禧聽後,無言答對,只好賜給書法家銀子來壓驚。
故事二
從前,有一戶人家過年時請人寫了一條幅,
原意是:「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但寫字的人把字句都連著寫出,忽略斷句,語句之間既沒有標點,也沒有間隔。初一,拜年的人一見條幅忙問道:「你家遇到甚麼倒霉事啦?」主人怏怏不樂地:「幹嘛一進門就說不吉利的話!」來人指著門上條幅說:
「你這兒不是寫著嗎?『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故事三
明朝徐文長有次外出訪友,正是黃梅季節,碰上淫雨連綿,只好住在朋友家。幾天過去了,朋友看徐文長毫無回家之意,想逐客又難以開口,於是就在客廳寫了一張字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不一會兒,徐文長信步來到客廳,抬頭看見了字條,心中默念道: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他明白朋友的用意,對這種使自己難堪的作法非常生氣。見未有斷句,於是提筆加上斜線,「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意思成為: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一字未變,意思卻完全相反,那朋友看到反而臉紅了。
故事四
有個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的地主請祝枝山為他寫兩幅對聯,為人正直的祝枝山很想為百姓出口氣,便提筆寫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地主看後暴跳如雷,跑到縣裏告狀,說祝枝山辱罵他。祝枝山對縣官說:「我寫的是吉利話,何曾罵人呢?」隨後,他把兩副對聯高聲地唸了一遍,地主聽了無言對答,只好給祝枝山賠禮。原來地主是這樣念的: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可是,祝枝山是這樣念的: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連少,有餘財。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
故事五
養豬大如山耗子盡死完釀酒壇壇好做醋缸缸酸
好事~ 養豬大如山,耗子盡死完。釀酒壇壇好,做醋缸缸酸。
壞事~養豬大如山耗子,盡死完;釀酒壇壇好做醋,缸缸酸。
故事六
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 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故事七
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傳給女婿外人不得爭奪
~ 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傳給女婿,外人不得爭奪。
~ 八十老翁,親生一子,所有財產,完全傳給。女婿外人不得爭奪。
故事八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是一首意境深遠的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是一首趣味盎然的小令。))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是一場小小的獨幕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