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職文章
標題
建立者
回應/人氣
最新
國教培養競爭力與團隊精神
Y貴老師 2012-09-08
1 255
2013-06-20
Y貴老師
主 題: 國教培養競爭力與團隊精神
樓主
發表於:2012-09-08 19:14:10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松山文創中心分享十二年國教的方向。蔣偉寧表示,十二年國教必須把底層的學生帶上來,培養競爭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並且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習的領域不只是在學校,而是可以終身學習。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十二年國教除了要提升中小學的教學品質,以及帶領高中職優質化,很重要的是,讓家長了解,十二年國教不是平庸化,而是把金字塔底端的孩子往上提升,並且培養學生的競爭力,競爭力包括:人文與科學的素養、專業能力,以及多元的軟實力 。
此外,蔣偉寧也希望透過十二年國教,培養學生的團隊能力。他說,多年以來,學生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考試考好成績,就可以順利升學,但是他在國外的求學經驗讓他見識到團隊透過腦力激盪,可能成就更多的火花。
蔣偉寧也以八百公尺的賽跑比喻求學,可能高中之前受到考試壓力的影養,前六百公尺都有好的表現,但是到了最後兩百公尺,也就是到了大學階段,卻因為沒有學習到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功虧一簣,因此,希望十二年國教,讓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培養主動學習的學習態度。他強調,十二年國教是一個工程,包括藍圖等步驟都經過嚴謹的討論,他不是一個實驗,而是一定會成功。
發表於:2013-06-20 14:35:41
很好的理想 但是一個排富條款就讓次長胡言亂想ㄌ
我是不敢相信剛起步的12國教優質規畫 城鄉的差異
讓我給孩子先離開這個事件別當白老鼠(大女兒)
在老師班上的二女兒(卻選擇公立國中)可能是調皮之語
祝 教安
家長 羅長清敬上
洪蘭:課堂教再多 不能動手也沒用...
Y貴老師 2012-08-26
1 94
2012-09-06
Y貴老師
主 題: 洪蘭:課堂教再多 不能動手也沒用
樓主
發表於:2012-08-26 15:07:02
【聯合報╱洪蘭】 2012.08.17
為了要跟世界其他國家學制接軌,香港最近把原來四年的高中改成三年,把原來三年的大學改成四年。趁改革時,重新思考課程的安排,把教育重心放在人的品質培養上,並把通識課程盡量放到高中,等做人的基本品質打好根基後,再來教專業。
香港是以《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為教育改革的主軸,把學習性質從「吸收知識」轉變為「學習經歷」;從「教什麼」轉變為「學什麼」;從「個人學習」,過渡到「群體學習」,所以他們提出了Learning through Life(終身學習),及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從經驗中學習)的兩個改革重點。
從大腦的實驗知道,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實際動手做所得到的知識量遠大於被動用眼睛看,因為動手做是三度空間,而讀課本是二度,它們在大腦活化的區域和程度都有不同。尤其從定義來說,經驗必定來自生活,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要跟生活掛得上鉤,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都會學得很快。抽象的概念若能用生活的經驗來解釋,學生會明瞭很多,因為他原來的生活已有一個知識網,新的知識若能與舊有的知識架構連接上,那麼這個新知識很快被吸收進舊有組織中,成為孩子背景知識的一部分,他就學會了。
過去老師教四度空間很困難,學生不容易想像;假如我們把它舉例成約會,如約在敦化南路和仁愛路交口的誠品見面,這是二度空間,我們再約在誠品的三樓,這時是點、線、高,三度了。如果再約下午兩點半,把時間放入,那麼這時是個四度空間的約會資料,它就非常的準確,一定不會見不到面,透過學生已有的經驗,就了解什麼是四維了。所以透過生活的例子,讓學習和經驗掛上鉤,學習的效果最好。
我們過去的學習流於形式,沒有注意實做,所以學西方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只有學到皮毛,我們說要迎頭趕上,因此別人有什麼,我們也要有什麼,但是我們趕上的是外表,沒有學到裡面的人文素養,所以別人有汽車,我們也有;別人有高速公路,我們也有,但是我們沒有行車的規矩,也沒有駕駛的禮儀,所以車子不讓行人,違規停車還敢跟警察嗆聲說:「來開罰單呀!我不怕,我有的是錢」。最近檢察官讓車禍屍體曝屍四個小時才來驗屍例子,特別讓人感到:凡是民主先進國家有的,我們都有了,但是動作背後的精神我們沒有,它很像早期我教過的一個自閉症孩子,他可以模仿,動作也可以做到完全正確,但是在社交場合仍然被人看成白目,因為他不了解動作背後的精神。
從經驗中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可省略。能應用到實務上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識」而不能「事」,是沒有用的,聽說教育部又要砍國中技職訓練的經費,從每周六小時砍到只剩三小時,這消息非常令人憂心,課堂上的再多,不能動手也是沒有用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發表於:2012-09-06 00:29:38
是的.從做中學習的確是孩子們最有效學習.課上的再多.倒不如讓孩子實際操作 知識與實務結合在一起相信孩子定能學得更好.
10個簡單小秘訣鼓勵孩子閱讀
Y貴老師 2012-08-13
0 79
無回應
Y貴老師
主 題: 10個簡單小秘訣鼓勵孩子閱讀
樓主
發表於:2012-08-13 15:39:10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
在電影和電玩的競爭之下,加上閱讀的要求經常伴隨著課業與報告,為了讓孩子激起對於「閱讀」的興趣與熱情,父母們伴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只要有了正確的管道與步驟,你也能夠讓孩子們喜愛閱讀一本好書,更勝於其它的活動。
根據2007年8月的美聯社艾坡索斯調查,過去一年有大約25%的美國人沒有讀完任何一本書。
隨著全美的閱讀人口減少,兒童閱讀人數也會隨之自然減少。
當父母們不再閱讀,他們也會難以推薦書籍給他們的孩子,這份調查結果預示了一個不樂觀的未來閱讀景況。
然而,閱讀,是一種選擇,父母們能夠選擇以學校提供的機會為基礎來推廣閱讀。學校能夠讓孩子們閱讀,但是在學校缺乏父母親的引導;作為回家功課的閱讀,對許多孩子們來說,削弱了從閱讀活動中找到閱讀對他們的潛在吸引力。更不好的現象是,有些學校在一般課程中指定書籍作為孩子們閱讀材料,難以讓孩子們對閱讀這件事感到興奮愉悅。許多英文老師,總是認為他們的學生會喜歡讀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一樣,因為猜想或許青春期的孩子應該都會喜歡讀年輕的愛情和以死亡結束的劇情。學校對於教導孩子閱讀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但是他們很少成功激起孩子們對於閱讀的熱情。將喜愛的小說化做考試和報告會讓樂趣減少許多。
父母們就成為了能夠教導孩子們熱愛閱讀的重要角色。電影和電玩提供了大量的競爭遊戲,但是有了正確的管道,你也能夠讓孩子們沒有任何活動能夠勝於一本好書。
秘訣一 結合電影的閱讀
一部你的孩子喜歡的電影,就能夠提供極佳與閱讀的連結。哈利波特系列做了很好的示範。當然,小說的讀者也會去看電影,但是也有電影的觀眾因此決定持續性地閱讀書本。星際大戰給了我們另外一個範例,星際大戰甚至出版了比電影更多的系列書籍。
秘訣二 別小看非文學類的閱讀威力
許多人都誤以為只有小說書籍能夠啟發對閱讀的喜愛,但有數不清的非文學類書籍對於孩子們來說同樣有趣。關於星球的、恐龍的、動物的、汽車的、飛機的、摩天大樓等等…諸如此類的題材能夠滿足孩子們日益增添的好奇心。非文學類的書籍可以是非常有趣的,它們其中包含著的豐富且有用的資訊正等著孩子們挖掘。
秘訣三 讓孩子們的興趣來引導你
強迫孩子們閱讀你感興趣的,而非對他們來說有趣的題材,成效常會不如預期。他們會想著為什麼你認為重要的東西總是讓他們感到厭煩。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足球,就為他找些關於足球的書籍;如果你的女兒非常喜愛參觀博物館,就為她在博物館的紀念品店裏選購幾本書籍吧!
秘訣四 雜誌和報紙的閱讀也很棒
你的確能夠不打開任何一本書籍也能進行許多閱讀活動。大部分的雜誌或報紙,訂閱一整年的價格都非常低廉,卻能夠滿足閱讀的需求。或者,你可以在報攤自由零購各種不同興趣的主題。當你想測試孩子們的常識,不妨試著帶你的孩子選購一本適合的雜誌吧。
秘訣五 為你的孩子閱讀
這個建議適用於孩子閱讀的初期。你可以開始為你的幼兒唸讀圖畫書。當你的孩子長大到進入學校或是學齡階段,為他們讀完一整本書可能就不是那麼實用,但是你仍然可以為他們閱讀雜誌裡一整篇有趣的文章,或是書裡你認為有意義的段落。透過為孩子讀書,你已經連繫起了溫暖又親近的閱讀活動和父母親的關注與愛。
秘訣六 到圖書館走走吧
圖書館是個充滿了書本,也充滿了對書富有熱情的人們的地方。大部分的圖書館都會有專屬兒童的閱讀角落,還有推廣兒童,甚至嬰幼兒閱讀的活動。運用這些資源吧!經常造訪圖書館將會讓你直接接觸到最新鮮的閱讀材料,又不需要額外增加家庭支出。圖書館將會激勵你的孩子,幫助他們了解書籍對於整個社會環境的重要性與價值。
秘訣七 規劃家庭閱讀時間
就像是你們家裏也會有看球賽的日子和家庭電影院一般,把閱讀活動融入你的家庭活動計劃裡。在家中圍坐在一起,一塊兒安靜閱讀是件美好的事情。你也可以試著讓家庭成員彼此討論各自讀了些什麼書。
秘訣八 讓書本成為禮物
你可以把書籍當作送給孩子的禮物,或是買書送給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這些行動都充分向你的孩子說明了書籍對你的價值。
秘訣九 參與讀書會
讀書會提供了一個很棒的方式來強化培養閱讀的習慣。
秘訣十 做個良好的示範
你的孩子需要常常看到你閱讀的行為。他們需要看到閱讀成為你生活裏固定且長期的一部份。你必須要常常自己閱讀,而不是只是為他們閱讀。你必須要把閱讀融入你的生活,這樣你的孩子們才會真正相信閱讀對你的重要性是如此地真實。
以上許多的小秘訣都是來自Reading Is Fundamental,這是美國最大的一個非營利讀寫能力教育組織,網站上提供了更多幫助父母親創造『豐富閱讀家庭』的建議。
教導你的孩子享受閱讀,是需要承諾的,但是一旦開始做,每件事情都將會變得讓人感到豐富、享受。當你的家中充滿了書籍與雜誌,你自己也會因為學習感到愉快。逐漸地,你將會看到你的孩子開始閱讀並且欣賞閱讀的行為。你可能會需要花點時間贏得書本和電玩電視之間的一場奮戰,但是如果對於閱讀的喜愛態度沒有隨著你的孩子成長而培養起來,未來的教育風險將會提高。閱讀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趣,也最輕省,也最沒有負擔的一種活動。
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
Y貴老師 2012-08-02
0 99
無回應
Y貴老師
主 題: 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
樓主
發表於:2012-08-02 21:03:52
陽明大學腦神經科學系~~洪蘭教授
要鼓勵孩子從做中學習,父母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否則日後孩子養成一出錯就逃避或寧死不承認的心態,反而容易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不敢告訴家人,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令人扼腕嘆息。記得不久以前,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失去了救人的先機。
◎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
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是重懲,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以求眼前過關,不管後果如何,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因為遇事畏縮,讓錯誤變大,是一個無用之人,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你求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會變壞,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事情發生了,就勇敢的面對它,是自己的錯,就去付代價,不是自己的錯,釐清責任。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有智慧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當然,要養成這個態度,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6歲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但手驚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我看了非常不忍。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不准他們犯錯呢?那天更離譜的是,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她不心疼。
◎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
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生怕孩子摔著;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如果不曾摔過,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這種知覺叫「體動感知覺」。
◎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
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光靠眼睛是不夠的,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從做中學習,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寧死不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
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死不認錯才可怕。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親職教養的另類思考
Y貴老師 2012-08-02
1 445
2012-09-06
Y貴老師
主 題: 親職教養的另類思考
樓主
發表於:2012-08-02 21:02:36
有一齣電視廣告詞:「當我成為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做爸爸?」數秒間的畫面閃過,心中卻是百感交集,不斷地想著「我要當一位好爸爸」、「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天下父母心,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一個稱職的好爸爸可得下一些功夫的。
首先,從坊間書店中有關育兒、親職教養方面的書籍廣泛閱讀,偶而聽聽專家學者口沫橫飛的精闢演講,外加親朋好友的實務經驗相傳,彙集各門各派的獨門武功於一身,幾乎都快成了「教授」,如此認真無非想使自己成為第一名的父母。然而在教養子女當中,結果並非預期,孩子有時成了孫悟空,野性難改;有時成了蠟筆小新,頑皮難耐。心急的父母有如武功被廢的人,惱怒的搬出父母的權威壓制子女的行為,顯而易見的達成控制效果,日後一有子女的教養問題,雖然滿腦子的教養知識,經幾回合的出招未見效,立即又使出威權專制的恐怖教養。父母經過教養知識的吸收及實務實戰經驗的統整歸納,又礙於父母工作繁忙、壓力沉重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逐漸建構成「異類的教養方式」。
其實,用心良苦乃人之常情,因為現代的父母知識水準都不錯,能了解親職角色的扮演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主導者,父母希望藉助專家學者的教養經驗得以有效教養子女,其出發點皆是正確的。不過,父母在運用一些教養技巧時,似乎缺乏教養的思考層面,例如:我為什麼要教導他?他的行為需要教導嗎?我能以身作則嗎?…。親職教育的重要精神強調「父母再教育」「子女再學習」,父母如何再教育?除了知識觀念的進步,不斷的反省思考與後設認知解構,更顯重要。
因此,筆者以三個孩子的爸爸的心情,絕對相信父母是偉大的。在此,以自己的教養另類思考提供來參考。個人以為孩子有如駛向目的地的火車,必須經過人生無數個平交道,父母有如平交道口的警衛,為維護火車安全的行駛,父母無不全力以赴堅守崗位。所以,身為父母的人應掌握下列的幾項思考:
思考一:停─萬物靜觀皆自得
一停,父母的無微照顧阻礙孩子的成長。二停,父母的管教不能讓子女停止呼吸,應尊重個別差異。三停,子女問題無法解決時,父母停下來思考子女的問題,勿形成對立,保持新觀念。
思考二:看─由觀賞進入欣賞到讚賞
一看,子女的成長需要長時間觀察,切勿揠苗助長、斷章取義。二看,從優點欣賞孩子,相信子女是最棒的。三看,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是最好的活教材。
思考三:聽─耳聰目明心寬廣
一聽,同理心來傾聽,童言童語來交談。二聽,教養之道多使用耳朵,父母將成為子女最佳密友。三聽,懂得言外之音,適時鼓掌與預防。
發表於:2012-09-06 11:17:14
讚!老師辛苦了!
望子成龍的迷思
Y貴老師 2012-08-02
0 48
無回應
Y貴老師
主 題: 望子成龍的迷思
樓主
發表於:2012-08-02 20:58:47
流傳久遠的兒童的啟蒙教本《三字經》中提到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每個父母的心裡總想望子成龍,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子登科光宗耀祖。平心而論,在這「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社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然而這種將成人社會競爭的壓力轉嫁給孩子的想法,無形中對兒童學習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實在是不容忽視。
因應多元的社會型態,教育改革開始強調學生的多元學習,許多父母窄化多元的定義,認為學習許多不同的才藝便是培養多元發展的孩子,於是在正常的學校教育時間外,還送孩子去參加美語班、音樂班、美術班、電腦班……,很多孩子在學習剛開始時,覺得挺「新鮮」的,但是隨著時間一久,開始出現學習停滯的現象,陷入瓶頸的挫折和無奈遽增,有的便吵鬧不願再學習,此時父母通常有兩種的處置方式,一是不顧孩子的想法,強迫他繼續學習,一是順著孩子,然後換一種新才藝再重新開始,這樣莽撞選擇、草率結束的學習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才藝教育給孩子的,應該是藉由學習方式,培養探索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領略多元之美。可是我們見到的是,當家長嚷著要培養孩子興趣,實際上可能是花錢扼殺孩子的興趣 ,卻還渾然不覺(鄭婉妮,民90)。原本這種希望孩子及早培養第二專長的想法也無可厚非,只是多數父母在選擇才藝項目時,一味的追隨潮流,忽略子女的興趣,也不管孩子的能力是否可及,便將孩子交給才藝班,認為接下來父母的責任便是按月支付補習費,學習是孩子必須獨立承擔的責任。
父母希望子女幸福是人之常情,但是由於對真正幸福的涵義不甚了解,以為為他規劃好前行之路,就會帶來幸福,當孩子在前行的路途中有了挫折,父母又不能陪他面對,共同突破困境,反而以強迫的手段造成孩子的壓力,阻礙了他未來可能的發展;甚至在挫折發生時便選擇放棄,這樣嬌生慣養、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因為挫折容忍力低,當遭遇逆境時,往往引發適應不良,甚至造成心理疾病或行為偏差。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任其成長」,或一味的「助其成長」,而應是「導其成長」,孩子需要父母引導他度過每一個階段,提供他心智成長所需要的環境和機會。溫室中的花朵固然美麗,但他終生只能生長在溫室之中,一旦離開溫室,曝曬在烈陽下或遭遇風雨襲擊,便很快枯萎凋零。 挫折雖然會引發人的焦慮與不適,但是父母應指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鼓勵他多方面的嘗試、探索,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性向、興趣、經驗、天賦和成長速度都不同,必須根據他的需要來教導、照顧與啟發,而不是支配和控制。孩子在父母的關心與引導中,學會接納與包容,面對挫折失敗時,不再視其為威脅,會更有安全感,去接受挑戰與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