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好習慣一: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首先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的大腦。根據睡眠專家研究,睡眠對腦部有非常重要的機能,它可以恢復、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而白天所吸收的資訊,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儲存。
睡眠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要,為什麼台灣的中小學生卻總是沒睡飽?分析原因,家庭作息不正常與學習過度,是孩子沒睡飽的兩大因素。
睡眠殺手一:家庭作息不正常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心理師楊文麗長年協助專注力缺失的孩子,她發現有些孩子,因家裡經常吵架、衝突的氣氛,讓孩子無法專心。
在德國拿到心理諮商學位的楊文麗發現,歐洲父母往往在九點前,就提醒孩子準備上床睡覺,這樣夫妻在晚上才有足夠的獨處時光,但在台灣卻較少見。「當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有適度切割時,夫妻才有時間相處談心,孩子也才有足夠睡眠,」她觀察。
睡眠殺手二: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
「當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已經腦力很疲倦、身體很疲乏,到安親班其實是拖著老命被逼著把功課寫完。寫功課永遠都不是快樂、主動的經驗,」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
好習慣二:健康的飲食
若想要維持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是重要環節。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
曾在國小規劃「健腦食譜」的營養師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屬多醣的全穀類食物,會比以精緻單醣為主的白麵粉製品要好,因為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好習慣三:足夠的運動量
活動筋骨,對全身的新陳代謝非常重要。彙整德國許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專注力》一書提醒,多多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只要孩子釋放出四成的身體能量,大腦就可得到二五%的血液,這對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尤其重要。
許多父母誤以為「安靜」就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小孩安靜下來;但事實上,不專心的孩子,常常需要將內在精力消耗掉,就可以繼續進行靜態工作。
提醒家長,不妨以身作則,帶孩子從把握日常生活裡任何可活動筋骨的機會著手。如出去辦事儘量走路或騎腳踏車,或是與孩子一起從事一項可定期參與的體育活動,唯有「動得夠」,孩子才能「靜得下」。
好習慣四:遠離聲光的過度刺激
在這個多媒體聲光當道的時代,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強力殺手之一,就是多媒體的聲光刺激。長期沉浸在聲光刺激與一心多用的生活型態,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影響。
好習慣五:讓孩子自訂目標提升動機
曾擔任台北市國中小駐區心理師多年的楊文麗,非常重視「讓孩子自己走出生活節奏」,她用「時間表」與「生活清單」這兩項法寶,建立孩子的生活次序感。
至於「生活清單」,她建議家長和親子討論後再決定規則,她發現到:「經過他們自己決定的事,效果會比較好。」孩子的「時間表」與「生活清單」執行成果,會經過自評、互評,當達成預定工作後,就會得到正向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