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7(五) 10:30—12:00
地點:二年六班教室、校園
教學記錄:
1.用兩節課的時間繼續做校園種子踏察,這次老師設計表格,讓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要記錄四種植物的種子,要記錄名稱、貼上種子(或圖畫)、寫出它的特色。並每一組給一個大夾鏈袋,讓孩子可以把種子收集起來做觀察。
2.繞校園一週,孩子也看到也收集到:台灣欒樹(種子在樹上取不到)、木棉樹(像花苞的外型)、鳳凰木(豆莢在樹上,較低可以取下)、黑板樹(豆莢拔下時有白色汁液)、楓香(地上可撿拾到刺刺果實)、黃金露花(黃色是果實,乾燥黑色是種子)、車前草(乾燥後有小顆黑色種子掉落)、白千層(果實、種子)……等等。
3.潘小立提議想要種種看收集來的種子,老師表示認同,也希望大家下次就來種種看。很恰巧的,其實也就為了之後的植物成長活動做引起動機。
4.回到教室,利用一點時間做總結,也提醒孩子們要將手洗乾淨。
5.提醒孩子們要完成學習記錄單,並預告下一次我們要去香湖湖區做種子採集與生態觀察。
6.感謝慧詠老師跟著我們一起進行觀察與採集,協助拍攝照片。
教學省思:
1.學習單上的特色區填空空間太大,擔心孩子無法自己寫出太多,當天因為時間也有限,不能好好的引導孩子做仔細的觀察並詳加描述。
2.還是有一些植物和種子的名稱無法告訴孩子,只有請孩子觀察並記錄下它的外型,或請老師拍照,事後再上網查詢資料或詢問自然老師。
3.孩子們很喜歡找野草,有一些野草的種子都像是蒲公英呈羽狀,也只有請孩子觀察它的不同處,也藉機讓孩子知道種子的獨特散播方式。
4.課後跟慧詠老師會談,一開始請孩子記錄四種植物的種子,是因為怕記錄太多會耽誤行程和時間。另外,當孩子到室外上課時,我不知道是要讓孩子各自找種子好,還是統一由老師設定植物的種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