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六班
~陳金滿老師~
:::
班級消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功課表 功課表
 
我們這一班
本班簡介 本班簡介
我的導師 我的導師
同學介紹 同學介紹
 
 
:::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回最前頁列表回最前頁列表
     
 
上一則 回最前頁列表 下一則
標題:網路沉迷有原因!看見孩子未被滿足的缺憾  

孩子愛玩網路遊戲,不只是好玩而已,其中涉及更深層的心理需求。具榮格心理分析師背景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分享,親子若能從小就建立起「討論價值觀」的習慣,面對網路造成的各種難題,都有機會找到更好的應對之道。

數位時代,大家都的生活都離不開網路,這一年來受疫情影響,小孩上課靠網路、大人上班也靠網路,網路儼然已是世界維持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只是,孩子若缺乏自律,可能陷入沉迷,甚而影響生活,可說是近年最令父母頭痛的「頭號大魔王」。

其實,家長看到孩子眼睛黏著手機,先別急著生氣,不妨試著了解孩子利用網路在看些什麼、做些什麼。因為孩子使用網路的目的,與他的天性、周遭的狀況、家人相處的情形,都有著更深層的關聯。

沉迷網路?先理解孩子在現實中的人際需求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孩子,個性內向,在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發展並不吃香。譬如和同學一起玩角色扮演,總是被安排跑龍套的角色:演王子拯救公主,她是拿東西的女僕;演王子屠龍,她是顧城門或接道具,大家的焦點永遠不會落在她身上。

像這樣的孩子接觸到網路遊戲,會發現「哇!好不一樣!」沉浸在「我就是主角、世界中心繞著我轉」的氛圍裡,透過遊戲裡的主角光環,補償了孩子在真實世界裡人際邊緣化的匱乏。

這時候,如果父母單純禁止她使用網路,而沒能去了解背後成因,其實難以斬斷孩子對遊戲的依戀。在能力還不及的狀態下,就好比正在換牙的幼兒,明明還只能吃軟的食物,大人卻依然硬塞還沒燉爛的肉過去,這樣孩子不愛吃飯也是可想而知。

看見孩子的需求,才能從根源解決。如果親子關係良好,父母平常對孩子有詳細的觀察,知道孩子沉迷於電動手遊的背後,有著補償現實世界匱乏感的心理因素,便可以引導孩子理解,網路遊戲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具備著「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遊戲機制設計;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運作,我們並不會永遠都是世界的中心。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同學的特質,就是容易成為同儕注目的焦點。這時可以引導孩子看見同學的優點,如大家與他相處感到愉悅、對方擁有某些才華等;除見賢思齊外,也引導孩子看見自我優勢,接納自身特質,才較有可能慢慢脫離「自己非要站在世界中心」的感受。

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任何問題行為,其實這些行為往往是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克服心理上的空虛。大人若能跳脫行為本身,轉而從隱藏其後的癥結點溝通,問題才比較容易慢慢化解。

人我界線如何拿捏?從組隊玩遊戲討論人生課題

除了從心理人際層面,釐清孩子沉迷網路的原因外,針對價值觀的進一步探討也很重要。

培養與孩子就事論事討論的習慣,最好從兒時就開始養成;如果等到孩子已到青少年階段,才突然跟他講起道理,他會比較難接受,甚或顯現出抗拒心態。

為避免孩子沉迷於網路,相信很多父母會立下界線,如限定孩子每天只能使用半小時。但規定往往會受到挑戰,尤其是孩子和同學組隊玩網路遊戲,總會希望時間延長再延長,「因為中途退出的話,會害慘同學、拖累全隊進度」,令父母十分為難。

這時,我會肯定孩子重視團體道義的想法,他願意把時間花在維繫朋友關係,展現他不自私的一面,這是很好的團體態度。但我也會期待孩子想得再深入一點:人生中有很多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抉擇,我們是要跟團體同步,還是要為自己打點?是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大家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還是我們有能力當個領導者,帶領朋友過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將他人視為為自身卸責的藉口?讓孩子想想看,處在人我分際中,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這讓我想起自己女兒在三歲時曾發生過的一件事。那次她受邀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大家吃完棒棒糖後沒有把那根小棒子丟掉,只見一群小朋友手拿著小棒子都跑去玩溜滑梯。我當下覺得十分危險,但大家都這麼玩我也不方便出面阻止,怕破壞了熱鬧的氣氛,當下也只能叫自己女兒不要玩。

女兒被制止不久就哭起來了,回家的路更是大哭直喊:「我就是想跟別人一起玩!」
我反問她:「妳知道為什麼不讓你玩嗎?」
她答:「因為拿著棒棒糖的棍子爬上爬下,很危險。」
但她仍不死心地說:「我可以不要拿啊!」
我說:「可是別人手上還是有棒子,萬一戳到妳的眼睛怎麼辦?」
她則大嚷:「我不管,為什麼別人都可以玩?我就是想跟別人一樣可以玩!」

當時我心裡非常難過。難過的原因是,自己經歷不知多少掙扎與調整,拚了命在「想跟別人一樣」與「堅持做自己」之間來回擺盪走到今天:想跟隨他人腳步,卻發現大家都跌倒,難道自己也要跟著摔跤?但堅持做自己,當面臨人際壓力以及他人的質疑時,中間的辛苦也同樣難以與外人所道。然而孩子才三歲,竟然就開始要踏入「想跟別人一樣」的人生課題了,記得那時甚至還難過到偷偷掉眼淚。

雖然直到今天,我依然試著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點不斷努力,但慶幸的是,和孩子討論價值觀這件事我一直沒偷懶,所以可以平和與孩子討論,在「跟別人一樣」與「堅持做自己」之間,我們可以如何拿捏得更好。

再回到最前面孩子組隊玩網路遊戲的問題,如果親子間養成討論價值觀的習慣,這時候就可以讓孩子知道:有時團隊精神與是非對錯之間,並非絕對互斥;每個家庭對網路時間管理的看法各有不同,也應該彼此尊重。

孩子也可以嘗試跟同學說明自家的網路開放時間。若要組隊友,就得遵守家裡的網路使用時間限制。當然,若問到後來全校都沒人可以跟孩子組隊,那就反過來父母要想想,自家的網路規範會不會太嚴苛,是否有需要調整規定?

總歸而言,看待孩子與網路關係,單純從「限制使用時間」的角度來處理是不夠的。從心理到人際需求,從網路時間規範到人生價值觀的討論,有著大人的細膩觀察與陪伴,相信能在一次次的對話中,逐漸與孩子累積溝通的寬度與信任的厚度。(陳康宜整理)

 
發佈者:本站 來源: 陳金滿 日期:2021-11-20 22:07:21
 
 
上一則 回最前頁列表 下一則
 
     
 
:::
網站內容由各級學校機關建置維護 服務窗口請洽各級學校總機(請點我)
嘉義市教育網路中心建置維護
班級網站操作手冊影音版 班級網站操作手冊PDF檔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嘉義市教育網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