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爸爸的真心話:「規矩是原則,不是孩子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事。」
很多荷蘭父母認為,規矩是教育的基礎,是給孩子安全感的工具,規矩不只確保孩子的安全(比方說不能玩刀子、不可以跟陌生人走),父母也透過各種規矩,安排孩子的時間與生活空間。
「清楚」、「有道理」與「少而美」的荷蘭式規矩教育
台灣父母:「坐下來乖乖吃飯,好不好?」
VS
荷蘭爸爸的真心話:「規矩是原則,不是孩子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事。」
實例:咖啡廳的小男孩不聽話
我喜歡台北的原因之一,便是台北咖啡廳的文化,從大馬路上的連鎖咖啡店到小巷子裡的特色咖啡館,台北各個角落都是喝咖啡的地方,有時候覺得台北人要麼不是咖啡廳的老闆,就是想要當咖啡廳的老闆。
在咖啡廳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一天在咖啡廳工作,我座位後面傳來這段台灣人應該都不陌生的對話。
「吃飯前先洗手,好不好?」
「不要!」
我回頭看狀況,看到一位大約4、5歲的小男生與他爸媽以及祖父母在吃飯聊天,四個大人很努力地想要「勸」小男孩遵守吃飯的規矩,立意良善,但是問題來了——他們管教的方法非常無效。
我繼續敲打鍵盤,聽到媽媽溫柔地再次問兒子:「先吃一口,好不好?」
「不要!」
聽到小孩子第二次拒絕父母的要求,我心想,這場家庭倫理大戲的高潮應該快要開始了,果然,這次換爸爸客氣地問:「坐下來吃飯,好不好?」
小男孩又回答:「不要!」
現在孩子不只用語言拒絕爸媽,還站起來走幾步到另外一張桌子的前面,開始他們家的「馬拉松追逐戰」,大人輪番上陣追孩子,好不容易追到,硬生生地把幾口飯塞到兒子的嘴巴裡,兒子又跑掉了,你追我跑的遊戲再次開始。
回想一下,整個聚餐過程中,小男孩從頭到尾都沒有遵守父母設立的基本規矩。
◎規矩是原則,不是選擇!
——問孩子「好不好?」會讓必須遵守的規矩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
看了這個畫面,我心裡忍不住冒出一個疑惑「這樣追著小孩吃飯不是很累嗎?為什麼這對父母沒有辦法讓兒子遵守生活的基本規矩呢?」
這個問題好像是許多台灣父母的困惑,書店賣的育兒書都掛保證,只要讀者認真看完這本書,一定可以教養出一個乖孩子。
或許育兒寶典是有一些獨門的祕訣,但是在我看來,這對父母的管教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他們跟孩子溝通規矩的時候,把自己的規矩包裝成問句,把「吃飯前洗手」的祈使句,說成「吃飯前先洗手,好不好?」的問句。
加了這一句「好不好」,意思就是讓孩子選擇「好」或「不好」,讓孩子自己判斷要不要遵守父母的規矩。這時候必須遵守的規矩便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這種規矩,有跟沒有都一樣。
.....
詳細內容可參考<嬰兒母親>網站
<荷蘭爸爸的真心話:「規矩是原則,不是孩子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事。」>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6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