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小師的教學記錄
嘉義市博愛國民小學
:::
2018夏日樂學
教學風景照 教學風景照
俗諺四格漫畫 俗諺四格漫畫
趣味微電影 趣味微電影
 
107下電腦作業
三年3班 三年3班
三年4班 三年4班
 
學校社區走讀
走讀活動照片 走讀活動照片
走讀資料收集 走讀資料收集
香湖走讀作品 香湖走讀作品
 
線上研習資訊
儲存雲分享 儲存雲分享
 
課程訊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行事曆 行事曆
功課表 功課表
 
我們這堂課
林丹老師 林丹老師
班級公約 班級公約
老師介紹 老師介紹
同學介紹 同學介紹
 
親師生交流園地
親子教育新聞 親子教育新聞
心情留言版 心情留言版
大小事討論區 大小事討論區
投票區 投票區
 
 
:::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回最前頁列表回最前頁列表
     
 
上一則 回最前頁列表 下一則
標題:文章分享:我們為何缺乏美感素養? 五問美感教育  

我們為何缺乏美感素養? 五問美感教育

青春共和國

第一問:美感教育是什麼?

關於美感,一個普遍被各界接受的定義是:美感是感官接外在事物之後,所喚起的愉悅感受。依照這個定義,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表示,美感是一種天賦本能,每個人都有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如此舒適、愉悅的感受,皆指向和諧、均衡、良善等原則,為人類所共同感受。

換言之,美感兼具「個人性」(personal)與「普遍性」(universal)的特質。美,呈現在個人身上,也體現在族群、社會等集體社群上。

不過,洪詠善指出,在個體層次上,雖然美感是本能,但在成長過程中,若沒有美感環境的引導支持,就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對美的感受能力也會隨之降低。

在教育的領域,以往談到美感,總被等同「美學」,而在古典美學的脈絡下,更被窄化為藝術,被批評是階級品味差異的源頭。因為只有有錢、有閒者,才具有足夠的資源與機會,親近藝術、獲致美感。

現今談美感,已不侷限於此,而是強調能使人普遍獲得和諧愉快的感受。

洪詠善強調,美感不是與世隔絕的孤芳自賞,而是個人與社群對話下的產物。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陳瓊花也說,個人能與社群互動良善,例如志工打掃社區、美化環境,這整個過程,都是美感的一環。

「美感教育可以提升人們感受、體驗美感的能力,也可以促使人們願意以行動去改善不美的地方。」陳瓊花說。

然而,臺灣過去的美術教育流於教授藝術史概論與美術技巧的層次,著重在提升學生個人的藝術涵養與美術能力,缺乏引導學生體會、掌握美感的要素。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林盛豐批評,這樣的傳統美感教育不具實用性,現今應該教的是:可在生活中加以應用的美感教育。

第二問:美感教育為什麼重要?

美感教育之所以重要,對青少年來說,是為了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樣子。洪詠善認為,美感教育應培養青少年從食、衣、住、行各方面,找到自己最舒適、自在、自信的樣子;其次,則是能透過與社群連結、對話,找到融入社群、學會與人互動的模式。

美感教育影響孩子型塑自我風格,鼓勵他們發展個性、實現創意,這些屬於「個體」的美感實踐,都有可能匯聚成群體的成就。洪詠善強調,「臺灣產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是因為孩子從小就沒有自己的品牌。」

資深編輯人、目前擔任誠品書店《提案》編輯顧問的黃威融也指出,美感與感官接觸的對象有關,當每一個人對他所看、所聽、所吃了解更多,社會就會更美好。「美感教育是現代化的一部分。」黃威融強調。

林盛豐也認為,當美感教育實施到一定程度,社會才會衍生出要求品質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產業轉型需要這種美感態度與鑑別力,美感教育攸關產業競爭力。

第三問:臺灣為何缺乏美感素養?

洪詠善認為,臺灣社會欠缺美感素養,肇因於早年反共,一心反攻大陸,抱持過客心態,凡事將就、不做長遠規畫,公共工程不講品味、不求品質,整體環境自然也就沒有美感。

其次,社會價值觀過於功利,學習流於結果導向。學生為了升學與求職,只重視成績、名次,美感不是學習重要的一部分。

黃威融也說,臺灣只相信能考得上臺大電機才有競爭力,因此沒有意識到美感是重要的。

另外,臺灣經濟長久以來依靠代工模式,賺進不少外匯。代工模式僅靠上游的訂單,只需思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談設計與創意。林盛豐說,在代工心態之下,美感素養也就不被視為必要,可有可無。

第四問:美感教育怎麼教?

美感教育不只是教室裡所學對色彩、比例、構圖的認知,而是應從生活中做起。陳瓊花認為,教育始於家庭,父母是否注重美感、家庭環境是否具有美的氛圍,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美感素養。營造家庭環境的美感,也會影響孩子對生活環境的要求。

洪詠善建議,在生活上,應從小訓練孩子吃飯、穿衣自己做主、嘗試做選擇,培養孩子講究品質與細節。長期下來,孩子對他人才會產生細膩敏感的觀照,而這,就是是美感教育成功的地方。

然而,美感要能表現出來,仍需要生活上一定的學習。因為對美感的體會與感官所接觸的經驗有關,因此黃威融認為,美感教育應該從一個人吃什麼、聽什麼、看什麼著手,重視日常生活的感官經驗。

「生活體驗裡的小確幸,其實關係到個人對自我感官、品味的選擇,這對美感教育很重要。」黃威融提醒。

第五問:什麼是美感教育的最新趨勢?

美感教育的目的在於生活,美感教育要讓美成為生活的內涵。但除了從美感原理的解析,讓學生掌握應用的方法, 當代美感教育的趨勢是什麼?

洪詠善建議:美感教育的實施,應該讓美從自己的文化中生長出來。

但這並不表示為一個地方彩繪就能創造美感,而是應該回到各個社區,由社區尋找在地最適宜、自在的生活之美。洪詠善說,臺灣有山有海,山的美感風格必然不同於海的美感,但兩者都是美,只有差異,沒有高下之分;所以,注重在地、多元化,是當代美感教育的趨勢。陳瓊花也說,臺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必然要談多元文化之美,讓各種文化都有展現的空間。

此外,美感教育的目的是要讓人對生活有感。因此,洪詠善說,對所處社區環境有感,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並願意投身其中去改變的「公民美學」,也是當代美感教育的重點。

然而,談美感教育,還應該打破由上而下的教育框架。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青少年,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提高了眼界,甚至擁有比師長更寬廣的視野。洪詠善認為,這是美感教育的機會,師長應傾聽學生的聲音,引導學習。

黃威融則說,青少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應讓他們被世俗社會期待的競爭力所侷限,「大人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有做自己的機會。」美感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所應做的,就是讓孩子有做自己的機會。美感是人我互動下的產物,提供孩子美好的環境、引導他們打開五感,讓感官培養敏銳,進而與他者產生互動,如此之下,不論個人或群體,美感都能從「外造」成為「內化」,融為氣質與個性的一部份。

所以,美感教育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在教育體制裡如何實施?看來,對教師本身的美感素養也將是一大考驗。(文/游昇俯)

 

https://udn.com/news/story/6887/1697611

 
發佈者:本站 來源: 林哲瑋 日期:2018-09-26 13:24:59
 
 
上一則 回最前頁列表 下一則
 
     
 
:::
網站內容由各級學校機關建置維護 服務窗口請洽各級學校總機(請點我)
嘉義市教育網路中心建置維護
班級網站操作手冊影音版 班級網站操作手冊PDF檔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嘉義市教育網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