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缺乏美感素養? 五問美感教育
青春共和國
第一問:美感教育是什麼?
關於美感,一個普遍被各界接受的定義是:美感是感官接外在事物之後,所喚起的愉悅感受。依照這個定義,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表示,美感是一種天賦本能,每個人都有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如此舒適、愉悅的感受,皆指向和諧、均衡、良善等原則,為人類所共同感受。
換言之,美感兼具「個人性」(personal)與「普遍性」(universal)的特質。美,呈現在個人身上,也體現在族群、社會等集體社群上。
不過,洪詠善指出,在個體層次上,雖然美感是本能,但在成長過程中,若沒有美感環境的引導支持,就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對美的感受能力也會隨之降低。
在教育的領域,以往談到美感,總被等同「美學」,而在古典美學的脈絡下,更被窄化為藝術,被批評是階級品味差異的源頭。因為只有有錢、有閒者,才具有足夠的資源與機會,親近藝術、獲致美感。
現今談美感,已不侷限於此,而是強調能使人普遍獲得和諧愉快的感受。
洪詠善強調,美感不是與世隔絕的孤芳自賞,而是個人與社群對話下的產物。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陳瓊花也說,個人能與社群互動良善,例如志工打掃社區、美化環境,這整個過程,都是美感的一環。
「美感教育可以提升人們感受、體驗美感的能力,也可以促使人們願意以行動去改善不美的地方。」陳瓊花說。
然而,臺灣過去的美術教育流於教授藝術史概論與美術技巧的層次,著重在提升學生個人的藝術涵養與美術能力,缺乏引導學生體會、掌握美感的要素。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林盛豐批評,這樣的傳統美感教育不具實用性,現今應該教的是:可在生活中加以應用的美感教育。
第二問:美感教育為什麼重要?
美感教育之所以重要,對青少年來說,是為了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樣子。洪詠善認為,美感教育應培養青少年從食、衣、住、行各方面,找到自己最舒適、自在、自信的樣子;其次,則是能透過與社群連結、對話,找到融入社群、學會與人互動的模式。
美感教育影響孩子型塑自我風格,鼓勵他們發展個性、實現創意,這些屬於「個體」的美感實踐,都有可能匯聚成群體的成就。洪詠善強調,「臺灣產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是因為孩子從小就沒有自己的品牌。」
資深編輯人、目前擔任誠品書店《提案》編輯顧問的黃威融也指出,美感與感官接觸的對象有關,當每一個人對他所看、所聽、所吃了解更多,社會就會更美好。「美感教育是現代化的一部分。」黃威融強調。
林盛豐也認為,當美感教育實施到一定程度,社會才會衍生出要求品質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產業轉型需要這種美感態度與鑑別力,美感教育攸關產業競爭力。
第三問:臺灣為何缺乏美感素養?
洪詠善認為,臺灣社會欠缺美感素養,肇因於早年反共,一心反攻大陸,抱持過客心態,凡事將就、不做長遠規畫,公共工程不講品味、不求品質,整體環境自然也就沒有美感。
其次,社會價值觀過於功利,學習流於結果導向。學生為了升學與求職,只重視成績、名次,美感不是學習重要的一部分。
黃威融也說,臺灣只相信能考得上臺大電機才有競爭力,因此沒有意識到美感是重要的。
另外,臺灣經濟長久以來依靠代工模式,賺進不少外匯。代工模式僅靠上游的訂單,只需思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談設計與創意。林盛豐說,在代工心態之下,美感素養也就不被視為必要,可有可無。
第四問:美感教育怎麼教?
美感教育不只是教室裡所學對色彩、比例、構圖的認知,而是應從生活中做起。陳瓊花認為,教育始於家庭,父母是否注重美感、家庭環境是否具有美的氛圍,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美感素養。營造家庭環境的美感,也會影響孩子對生活環境的要求。
洪詠善建議,在生活上,應從小訓練孩子吃飯、穿衣自己做主、嘗試做選擇,培養孩子講究品質與細節。長期下來,孩子對他人才會產生細膩敏感的觀照,而這,就是是美感教育成功的地方。
然而,美感要能表現出來,仍需要生活上一定的學習。因為對美感的體會與感官所接觸的經驗有關,因此黃威融認為,美感教育應該從一個人吃什麼、聽什麼、看什麼著手,重視日常生活的感官經驗。
「生活體驗裡的小確幸,其實關係到個人對自我感官、品味的選擇,這對美感教育很重要。」黃威融提醒。
第五問:什麼是美感教育的最新趨勢?
美感教育的目的在於生活,美感教育要讓美成為生活的內涵。但除了從美感原理的解析,讓學生掌握應用的方法, 當代美感教育的趨勢是什麼?
洪詠善建議:美感教育的實施,應該讓美從自己的文化中生長出來。
但這並不表示為一個地方彩繪就能創造美感,而是應該回到各個社區,由社區尋找在地最適宜、自在的生活之美。洪詠善說,臺灣有山有海,山的美感風格必然不同於海的美感,但兩者都是美,只有差異,沒有高下之分;所以,注重在地、多元化,是當代美感教育的趨勢。陳瓊花也說,臺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必然要談多元文化之美,讓各種文化都有展現的空間。
此外,美感教育的目的是要讓人對生活有感。因此,洪詠善說,對所處社區環境有感,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並願意投身其中去改變的「公民美學」,也是當代美感教育的重點。
然而,談美感教育,還應該打破由上而下的教育框架。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青少年,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提高了眼界,甚至擁有比師長更寬廣的視野。洪詠善認為,這是美感教育的機會,師長應傾聽學生的聲音,引導學習。
黃威融則說,青少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應讓他們被世俗社會期待的競爭力所侷限,「大人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有做自己的機會。」美感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所應做的,就是讓孩子有做自己的機會。美感是人我互動下的產物,提供孩子美好的環境、引導他們打開五感,讓感官培養敏銳,進而與他者產生互動,如此之下,不論個人或群體,美感都能從「外造」成為「內化」,融為氣質與個性的一部份。
所以,美感教育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在教育體制裡如何實施?看來,對教師本身的美感素養也將是一大考驗。(文/游昇俯)
https://udn.com/news/story/6887/1697611
|